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商业银行如何化解流动性风险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说明当前货币当局充分重视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的流动性风险。本文从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表现、成因入手,分析流动性过剩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并结合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经济与金融改革的实践,提出了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与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培育中 介服务机构、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等政策建议。

  □ 中央财经大学

  魏坤玲 马伟娜

  风险是商业银行管理永恒的主题,随着国内存款比例的上升,商业银行的风险逐步集中于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困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

人民银行决定从今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一次性冻结流动性1500亿元,此次行动说明当前货币当局充分重视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也说明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当前的金融改革与实践已经造成了巨大威胁。

  何为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以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我们说,一家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其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银行的流动性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进行,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渐成为焦点。对这一问题的特别关注源于中央银行2005年10月末发布的报告,此报告指出全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20.36万亿元,存款余额高达29.44万亿元,存款增速高出贷款增速4.3个百分点,存贷差达到近9万亿元,是2000年的3.7倍,存量的贷存比降至68%。巨大的存贷缺口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过剩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超额准备金高。超额准备金既可以用于发放贷款增加资产,又可以支付存款减少负债,由于超额准备金是银行发放贷款或其他投资偿还负债的最高限额,所以超额准备金的大小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我国商业银行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比例由1995年的5.7%上升至2005年的26.1%,可见,投资货币与债券市场成为商业银行转移流动性压力的主要手段。但是中央银行在2005年3月降低超额准备金率后,整个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使得长期债券到期收益率下降。2005年12月,全部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金率达到4.17%,比上月高出1.18个百分点,有2万亿资金转存中央银行,此现象反映出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资金找不到合适的运用渠道。

  流动性风险的成因

  (一) 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出现投资需求旺盛的迹象,房地产、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均出现过度投资,这些行业绝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将蕴藏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银行的不良贷款必然大幅度增加,银行的信贷资产遭受严重损失,进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加大。在经济过热时期,央行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下降,银行筹资成本上升,从而使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将产生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相匹配。根据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的原则,短期资金来源只能用于短期资金运用,长期资金来源可以用于短期资金运用和长期资金运用,但如果短期资金被用于超过自身期限的长期资金,则称之为资金错配。在资金来源方面,有数据显示,定期存款在储蓄总额中的比重下降,而活期存款占定期存款的比重由1997年的30%上升到2003年的52%,银行资金来源趋于短期化。在资金运用方面,短期贷款的比重下降,长期贷款的比重上升。一方面,中长期贷款占用长期资金,另一方面中国的资金来源多为短期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资金错配问题加剧。

  商业银行的负债即流动性供给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非金融机构的负债、客户存款流入、贷款归还、对央行的负债、同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证券投资、贷款、贴现、中间业务等,其中贷款占了绝对比重,并以营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客户大量提取存款的情况下,由于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以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基建贷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发展迅速,2005年3季度末,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比重为39%,比1997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资金来源中,定期存款比重为43%,比1997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当银行资产的错配问题与银行不良贷款共同发生作用时,流动性风险极易发生。

  (三)目前金融改革的特定阶段,惜贷行为加剧了银行内部的流动性过剩。2004年初,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监管理念的树立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硬约束,抑制了信贷规模的增长,都采取控制信贷规模的方式确保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随着对风险管理要求的日益严格,信贷投放更加审慎。不仅如此,随着货币市场工具的应用,短期融资券、中长期贷款证券化对贷款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四)从股票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流动性风险。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资本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股票市场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不成熟,股市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当股市在熊市与牛市之间相互转换时,大量的短期资金就在居民的存款账户和证券账户之间转移,当市场突然出现流动性需求时,若此时的流动性供给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新股发行可以带来可观利润,相当多企业和机构由于竞相追逐利润的目的超额认购,相当多的资金在新股发行时在企业间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造成银行流动性负债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五)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不甚合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仍未摆脱传统的“存款第一”的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及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长方式。在此条件下,存差扩大一旦扩大,必然带来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风险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危害

  (一)导致地下金融活动趁机猖獗。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将导致银行之间竞争加大,以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等手段放大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在客户竞争上采取不同途径、非法性、地下性的不良状况将会发生。非法的地下金融活动,正是抓住了流动性过剩的结构矛盾,运用银行流动性过剩中的低利率环境影响国家金融的稳定,扰乱金融秩序,干扰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对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政策执行的影响。过高的流动性投向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到2005年底,三年期国债即期收益率跌至2.23%,三个月期限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跌至1.8%,两年期金融债利率跌至2.09%,此种情况会加大利率风险,同时导致银行流动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造成银行经营利润水平下降,不利于商业银行改革的效率与利润的发展。同时,流动性过剩促使商业银行大量持有央行票据,超额准备金高,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中国已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施展的余地缩小,效果降低。

  (三)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流动性过剩是实体经济总需求不足在金融领域的反应,但是,与银行资金大量闲置与低效运用并存的,是个人信贷需求,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困境,说明银行在资金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应对流动性风险五点对策

  (一)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国家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并分别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经济出现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行业、经济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

  现代金融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和传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是进一步扩展到金融创新的业务领域中来。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相对过剩,是银行体系运作效率低下的产物,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局面。创新的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是转移与分散资产的风险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产品创新可以疏导流动性,拓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渠道,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水平。通过一系列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开拓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贷款等优质信贷市场,同时利用国家实施区域发展的战略的有利商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与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以金融创新推动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困境,我们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同时,积极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

  (四)大力培育相关要素市场,培育中介服务机构

  要素市场包括风险产品交易市场和

不良资产处理市场,其中贷款证券化市场对于化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重要作用。贷款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转化为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贷款资产进行组合安排,对贷款资产中的收益和风险要素进行分割和重组,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流通和转让的证券过程。贷款证券化可以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显著改善资产的流动性,化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五)用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化解难题

  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需要有综合的金融改革战略与策略指导,不能用短期的方案一蹴而就,否则,流动性过剩问题与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将会进一步扭曲,不利于全面和综合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金融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有战略眼光综合把握,积极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例如我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按照五个原则执行:保持25%的最低流动性比率;以风险为基础,按季度报告现金流动及情境分析;将融资来源的稳定性和资产的流动性包括在月、季报告中;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成为季度报告要求的必要部分;香港金融管理局将随时评估和监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流动性管理是一个相当严谨而且具有高度灵敏性的风险管理体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