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效益与竞争力处低水平 国有银行垄断却利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5:32 中国证券报 | |||||||||
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与其集中度是不相匹配的,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这与传统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假说相悖。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较高的集中度并不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传统共谋假说认为企业经营中存在着规模经济,高度集中的市场意味着存在着少数
但是,上述理论在中国银行市场中却难以得到验证。分析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主要指标的市场集中度情况可以看出,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集中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与其集中度是不相匹配的,即银行集中度与绩效无关以及事实上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银行的“大一统”,成立时已拥有相当庞大的规模和近乎100%的市场份额。各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所服务的行业进行专业分工,业务条块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很容易扩张规模。而长期以来资金是我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国有商业银行有责任尽可能多地吸收储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以促进经济增长。加之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和信贷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银行规模的扩张,使得国有银行走上了重规模扩张、轻效益的道路。因此,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较高的集中度并不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国有银行巨大的规模也并非是由规模收益长期累积转化而来的,自然大的银行规模也不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回报。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国有银行存在着事实上的规模不经济,即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 从目前现实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低下,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其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出现了垄断市场结构与低收益并存的悖论。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和产业利润率的变化来看,在市场集中度逐渐下降的同时,银行业的总体利润率大体上呈现了一个先高后低再高的过程。可以看出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具有同步的特征,即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较高时,国有银行也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反之,则同样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这说明两组银行受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很大。在股份制银行进入以后,竞争的加剧导致银行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水平下降,主要银行的财务绩效呈现恶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