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偷金花样多 防范措施不能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10:47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程昊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电子金融手段也越来越丰富,网上银行已经成为不少人经常使用的便捷渠道。一些不法分子瞅准部分人的疏忽和大意,利用各种非法手段通过网上盗取钱财。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人们必须对花样百出的“偷金”行径有所警惕与防范。
“偷金”手段一 “克隆”银行网页 近来,不少银行网站先后在互联网上被“克隆”,尽管域名不尽相同,但这些似是而非的假银行网站极具欺骗性,行标、栏目、新闻、地址样样齐全。去年,中国银行网站就遭“克隆”,假网站取名“bank-off-china.com”,比中银真名“bank-of-chi-na.com”只多了一个字母“f”。网页做得和真正的网上银行相差无几,如果人们登录该网页输入账号和密码,账户中的存款就会被盗。据报道,近日一位重庆市民因为登录了假的银行网站,结果账户中的5000元不翼而飞。有些犯罪份子会假冒银行名义发送邮件给客户,要求修改网银密码,从而窃取客户的信息。仿冒者通常会建立一个网站,并以该网站名义发送看起来像是来自银行的电子邮件,诱使人们访问。在这个网站上,受害者会被要求输入信用卡号等资料。 对策:在使用网上银行时,每次登录时尽量直接输入正确的网址,而且要仔细核对网址,不要轻易访问一些来历不明的连接网站。建设银行网上银行早已以“cn”取代“com”成为网上银行的主标识,该行网址www.ccb.cn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上海信息化服务热线的病毒专家指出,启用“cn”域名可以提高银行网站的安全性。因为“com”属于国际域名,网络数据需要经过境外服务器才能完成解析和交换。银行网站作为特殊行业,有很高的保密和安全要求,重要数据“远渡重洋”很可能遭遇中断或者被盗等安全问题。“cn”域名的网站都是在境内服务器间辗转交流,风险系数自然会大大降低。 “偷金”手段二 发送短信骗取银行密码 “某某银行通知,你在某某超市刷卡消费4800元,如果有疑问请致电某某某”。不少上海市民都曾收到过这样的短信,但如果根据短信上所提供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咨询,对方会冒充公安局、银联工作人员,套出市民银行卡上的卡号和密码。如果银行卡开通网上银行,案犯就会利用网上银行将银行卡上的钱财洗劫一空。这类诈骗手法主要抓住事主不熟悉银行卡服务常识以及害怕丢钱的焦急心理,套取银行卡信息。 对策:有关安全专家认为,为自己的银行账户申请短信通知服务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方法。可以主动开通开户银行本身提供的账户短信通知服务,实时掌握账户资金的情况。有关人士提醒人们要学会自我保护:各家银行的服务热线一般都提供24小时服务,要高度警惕来历不明的短信和电话,不要拨打短信中提供的联系电话,若有疑问,应拨打各家银行的服务热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银行卡的账号、密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在柜面办理电子银行签约时,设置的网上银行密码尽量与银行卡密码不同,并且不要告知任何人,必须亲自下载网银证书,妥善加以保存。 “偷金”手段三 网上黑手盗取银行卡密码 一些不法分子在网吧等公共电脑上安装了一些黑客软件,如果使用这些电脑登录网上银行,可能会泄露个人银行卡所有的信息,银行卡中的存款自然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此外,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人喜欢下载、打开一些来路不明的程序、游戏、邮件等不良习惯,可能将一些病毒侵入计算机内,一旦客户登录网上银行,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等信息,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窃取。目前常见的网银病毒包括“快乐耳朵”、“网银大盗”、“特洛伊木马”等。这些病毒通过邮件或程序的下载进入他人电脑,在受害者进行网银交易时偷取其信息。 对策:安全专家提醒,客户只要不随意下载或打开不明邮件或程序,及时更新自己计算机的防火墙,就可以让病毒无机可乘。要避免在公用的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对个人电脑要安装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不要上一些不太了解的网站,不要执行从网上下载从未经过杀毒处理的软件,不要打开“msn”或者“QQ”上传送过来的不明文件。所设置的密码应避免与个人资料有关,不要设置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一些容易被破译的数字作为密码。此外,网上银行使用的密码最好与银行卡密码有所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