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房东股东难道是银行的宿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0:09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与股市、房市比起来,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来自银行。正处于历史性改革进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其风险控制仍然未如人愿,仍是心腹大患。 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幸地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在经济指数上升时入市
从资金入市路线来分析,银行在政府挤泡沫阶段成为股东和房东几乎是必然的。 政策对于银行资金入市好像没有一个准星,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严格禁令,但那是银行资金大量入市风险积聚之后的亡羊补牢之举,市场回暖之后,又通过《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为银行资金入市开闸放水。不止于此,在撬动资本市场吸引资金之时,融资融券等方式适时出台。2000年2月13日,央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提供了新的融资来源。当银行资金成为搅活资本市场的主动力之一,成为券商等市场主体的消防员,要想避免风险得等奇迹出现。 就算央行与银监会试图亡羊补牢,也不得不面对处处溃堤的窘境。此时暴露的是银行的另一深层次矛盾,即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指向与具体管理者或者操作者的利益指向并不一致。在银行资金大举入市时,围绕这一“唐僧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部食肉阶层,那些老鼠仓以银行资金大举托市,自己则进退裕如。北大宋国青教授曾说过,银行资金撤出股市想都不用想。在具体操作上,如果监管部门发出了撤出银行资金这个信号,私人资金就会闻风思逃。大家都想卖的唯一结果是无量跌停。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知道内部消息的私人的钱能跑掉一些,还一定是以公款打掩护,到头来实际损失的还是公款。 银行资金一则充当了政策的助推器,一则充当了内部私人资金的垫脚石,流动性又充溢到如水银泄地、无缝不钻,想不当股东,难于上青天! 如今牛市露个头,央行票据又出现了异动,根据第一季度央行货币执行报告,一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05亿元,占新增贷款的25%。1至4月票据融资增加近4000亿元,而近3年票据融资的每年增加量分别仅为3428亿、2385亿和4700亿元。据估计,有很大一部分流入股市,中行河南沈丘亿元汇票诈骗案浮出水面,央行很紧张,小川很生气,新一轮的央行清查如火如荼。 其实,对于银行是否要成为股东,决策层也左右为难。除了支持资本发展、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这一宏大叙事之外,巨无霸式的国有商业银行迟早要回流到内地股市,更是现实理由。投桃报李乃商界常态,既然主管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下属企业的代言人,所以在政策上互通有无就成为一景。周小川一方面清查央行票据,一方面称赞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远景,一手开闸一手放闸也就在情理之中。 银行资金充当冤大头并未就此止步,其最近的风险是成为房市调控政策下的房东———浦发银行26亿元虚假个人房贷事件曝光,让我们看到在房地产市场,银行内外合谋之下,老鼠从股市蔓延到房市,禁令形同虚设———在央行121号文件下发之后,该支行继续在“抵押登记不实”、毫无担保情况下发放巨额贷款,涉及金额1.26亿元。亡羊补牢之计,唯有银行舍身充当豪宅的房东。没有真实的业绩,没有利益共享的群体商业生存逻辑,再浮华的大戏,终有落幕的时候。作为中流砥柱、经济消防员的银行一次次当上股东房东,难道还不能说明市场生态吗?那些在利益煽动下的各种理论与行情预测,也该喘口气、歇歇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