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秀军
央行刚刚发布的《2005年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和图表显示出这样的信息,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和股票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都徘徊在10%以下,90%的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2004年末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例约为23%,2005年末该比例下降为20%,远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2004年末,我国企业债券余额与GDP的比例仅为1.1%
,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相比处于很低的水平。这表明,在我国的融资结构中,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相对偏小。
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融资按照金融机构参与方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部门直接向资金不足部门融通资金,没有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媒介,例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等。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部门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资金不足部门融通资金,金融机构通过自身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化完成融资活动,例如银行向企业贷款。从微观经济角度,融资结构问题的重点是企业如何在不同融资方式之间进行优先选择。无数市场主体的微观融资选择构成了宏观的社会融资结构,即宏观经济领域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为此,宏观经济分析所关注的是不同社会融资结构的风险与效率问题。
其实,判断社会融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既有的社会融资结构是否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不同信用文化下,两种模式都有成功促进经济发展的范例。各个国家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信用文化背景,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不同的社会融资结构。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突出特点,是银行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占绝对优势,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规模相对偏小,企业外部融资无论期限长短,均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此外,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末,M2与GDP的比例超过了160%,是全球最高的水平,这无疑对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都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我们看到这份《报告》中如实指出我国现有社会融资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缺乏自有资金,也缺少补充资本的渠道;企业融资高度依赖债务融资,而且主要是银行贷款。这就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呈现高负债特征,高负债资本结构实质上激励企业进行高风险投资和经营活动。企业整体负债率偏高反映在金融领域,就是银行客户的整体风险偏大、贷款违约率高、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另外,现有融资结构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与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相比,贷款融资在转轨经济体中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贷款利率受到管制,资金价格形成机制非市场化;二是资金使用和偿还情况缺乏透明度,难以对债务人产生较强的市场约束。受到管制的贷款利率如果偏离市场均衡利率,信贷资金就会产生短缺或过剩,资金难以在利率的引导下配置到运用效率较高的部门。同时,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受多种体制性因素影响呈软约束状态,国有银行实际上难以对贷款违约的国有企业行使“退出”的惩罚权,反而形成了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因此,在转轨经济中,贷款融资方式相对缺乏透明度的特点更容易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再者,现有融资结构使得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由于整个社会90%以上的融资都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完成,银行不仅承担了短期流动性融资功能,而且承担了长期资本性融资功能。竞争导致企业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与之相联系,一定比例的债务违约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现有社会融资结构将分散的企业经营风险过度集中到银行体系。而且,贷款资产流动性相对较低,银行体系对外转移和分散风险需要很高的交易成本,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风险很难转移和分散,对金融整体稳定形成了挑战。
对此,《报告》提出了发展金融市场,调整社会融资结构的应对方法。并明确,要分三个层次来调整我国现有的社会融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改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平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第二个层次是在直接融资方式中,改变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优先发展债务资本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在债券市场中,改变政府债券市场与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当前最主要任务就是减少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管制,实质性地降低直接融资的管制成本;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制度建设,降低直接融资的交易成本;持续改善金融生态,降低直接融资的信用风险、管制风险、法律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