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银行业:美国瘦身的中国副作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 03:26 第一财经日报

  程实

  管仲有言:“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

  在经历了一波轰轰烈烈的并购浪潮之后,美国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但随着监管风格的趋紧和风险因素的积累,市场环境的风云突变也悄然无声地预示了行业上升期的即将终结,而接踵而至的很可能是一波以加强自身管理为主题的瘦身浪潮。在中美银行业“联姻”如火如荼的宏观背景下,美国银行业发展趋势的这种悄然变化很可能给中国银行业改革带来难以预料的微妙影响。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业在过去10年里度过了一段无可比拟的幸福时光:新世纪到来后,连续5年的创纪录增长谱写了一幕令人瞠目的金融

神话,而2005年美国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更是达到了60年的历史峰点。这种近似疯狂的增长势头,显然不可能长期持续。一系列推动美国银行业做大做强的利好因素正在无形中趋向弱化,抑制并购野心、减少海外扩张、提高信贷门槛很可能将成为美国银行业稳健前行的全新关键词。

  海外并购的规模扩大和国内信贷的迅猛增长,逐渐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在巴塞尔协议3月30日被美联储批准通过之后,监管者和银行家在5月16日进行了第一次会晤,并将在5月25日和6月5日进行后两次会晤,就具体条款的执行问题展开讨论和协商,巴塞尔协议对美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施加何种影响,显然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在无力干涉他国金融监管主权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国内监管,并限制海外并购的过快发展成为了美国监管层规避风险的不二选择。

  与此同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5月18日呼吁银行业更加谨慎地处理按揭业务,这种实际意义上的“道义宣告”,作为监管手段的一种,暗示着监管层对银行业信贷膨胀的不满。可以想见,如果这种“道义宣告”没有带来有效的警示作用,监管层将会用更加实际和直接的方法提高信贷门槛。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监管层正在用“善意提示、稳步收紧”的调控策略抑制银行业的过度做大。

  通货膨胀的温和、货币政策的稳定一直是银行业扩张的金融温床,但国际商品价格的巨幅波动与美联储调控目标的趋向模糊让整个金融环境变得多变起来,银行并购的规模效应在这种暗礁潜藏的复杂环境中很难得以彰显。更值得注意的是,房市的繁荣作为美国银行业做大的根本动力正在逐步削弱,美国商务部5月16日的最新报告显示,经历了5年高热增长的美国

房地产市场如今已鼎盛不再,4月份美国的新建住房开工量以季节调整后的年率计算为184.9万套,降到了17个月以来最低水平。按揭信贷的风险构成受房市萧条影响会显著恶化,这种直面而来的“内忧”不仅会冲淡美国银行业海外扩张的冲动、更会减弱其进行并购操作的资本实力。

  由于美国各大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环节中扮演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美国“瘦身”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国副作用。这种副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准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中资银行而言,美国银行业抑制海外扩张的谨慎姿态会减小竞争激烈度,给引入过程带来曲高和寡的尴尬;二是对于已经引入美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中资银行而言,美方在“瘦身”过程中对中国市场的无奈忽视,很可能会降低管理协同效应,给经验学习过程带来同床异梦的窘境。

  正像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中一篇名为“America's banking boom:Timetoloseweight?(美国银行繁荣:是时候

减肥了吗?)”的文章所言:在瘦身浪潮可能到来的背景之下,“美国的银行家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觊觎的其他市场。”这种重心偏移很可能会给中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引智”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并给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顺利前行带来预期之外的不确定因素。对此保有未雨绸缪的审慎姿态不失为防微杜渐的理性选择。(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