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花旗失手广发行:是谁的胜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08:59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踌躇满志的花旗银行在现实面前碰了壁。据报道,他们试图绕过外资对内资银行控股比例规定的努力暂时失败———中国银监会在发给广东省政府一个落款日期为4月18日的公函里称:要严守国家关于外资入股银行业的上限要求。这与4月份银监会仍在研究的表示大相径庭。

  这可以视作本土经济力量与民间舆论的胜利。当初,花旗以29.3亿美元获得广发行45%股权一案似乎尘埃落定,不料引爆一轮有关丧失国家金融主导权与银行资产贱卖的大争论。此次广发行收购案果真难产,说明那些担忧国家经济命脉失手于他人的利益维护者占得上风。

  笔者当初坚决反对花旗收购,其理由正在于此。经济主权在目前的世界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而在出售过程中种种操纵价格的嫌疑也令人疑窦丛生。并且,对嫁接几家国际大金融机构就能获得本土的现代化金融机构的美梦,笔者一直以为根本就是迷梦。就连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市场换不来技术———难道中国的金融机构不是国企,可以超然于本土的制度限制之上特立独行?

  但是,花旗收购广发行的暂时失利,却也让人顿生胜利之后的空虚。一个没有后续措施的治疗方案不是完整的方案,胜利也就不那么痛快,甚至不能称之为一场胜利。

  回过头来,我们还得面对一条不可知的荆棘之路。没有上帝之手为我们摘下荆棘上的刺。

  广发行本身所遭遇的严重资金困境原因何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指令性贷款责无可绾,而这些恶劣仍在各地重复上演,民间入股者也成为近黑者中的一族,恶性贷款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近期深发展案件离奇反复;金融机构发生一系列内外勾结的汇票欺诈案,动辄数亿元,似在提醒我们,到目前为止,在某种程度上某些银行本身仍是一个吞噬社会财富的黑洞。

  要多谢股市信息的相对公开,这使我们可以了解,在无尽的利益输送中,银行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类似于南方摩托股权质押与中国工商银行株洲市分行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比比皆是,这两年银行又自愿搭上

房地产之船,往泡沫之海中疾驶。可以说,那些自愿上公司当的银行内鬼们一日不除,金融机构就一天不会安全。吴敬琏先生所说银行最大的不安全来自制度、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内部,确是如此。

  除不掉金融机构的制度性荆棘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即便此次花旗未能如愿收购成功,本土最有活力的民间经济机构也不会因此晋升,获得参与金融游戏的资格。笔者早已撰文指出,所谓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政策对中资和外资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目前国内民营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不存在法律障碍和政策歧视的说法,不过是动听的概念游戏,当不得真。

银监会及有关决策机构屡屡强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是引资是引智,看来,在某些人眼里,国内投资者智商有限。

  因此,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是外资金融机构之间、外资金融机构与国有金融机构之间、外资金融机构与中国政府之间的重重博弈。如果中国的内生民间经济机构永远是二等公民,那么,所谓的反复博弈不过是强权者的利益交换游戏,无法培育出竞争土壤,长此以往,国内金融机构最终恐怕难逃被外部竞争者取代的命运。

  花旗失去到手的鸭子,是否就捍卫了银监会政策的尊严,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花旗、美林和高盛针对建行2005年度业绩报告的透明度质疑是否与此事有关,新一轮招标将如何进行,一切还都是未知数。最乐观的看法是,花旗从当初轻易突破的政策底线前被迫回撤,起码说明政府与国内金融机构尚未忘却最后的防守底线。希望这不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胜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