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汇率避险:吃不到的蛋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 17:36 财经时报

  企业极少选用现有的规避汇率风险产品,主要原因是价格过高。贸易融资产品目前的处境只能用尴尬来形容,虽然有需求,也有供给,但交易量极度低迷

  □ 本报记者 钮键军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深入,贸易融资产品市场
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热点。

  为此,诸多银行均开始发力这一市场。民生银行提出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浦发银行推出新的物流链管理系统……

  但这个新兴市场目前却面临着一个重要难题——产销不对路。很多外贸企业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的贸易融资产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汇率避险产品缺乏兴趣,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产品的费率过高”。

  因此,贸易融资产品目前的处境只能用尴尬来形容:既有需求,也有供给,但交易量极度低迷。

  贸易融资市场火爆

  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副总经理林治洪告诉《财经时报》,他现在最想推出的产品是订单融资。

  上任不足半年的林治洪,肩负着将民生银行打造成中国一流贸易融资银行的重任。2005年年底,民生银行将此前隶属于公司业务部的贸易金融业务独立了出来。

  知情人士透露,今后,民生银行的两个发力点将是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已经成立的贸易金融部和即将成立的中小企业融资部(名称待定)或将在年内将办公地点前往上海。

  据林治洪透露,民生银行的贸易融资客户将基本锁定在中小企业方面。他们会在精心研究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基础上,高度精准的确定客户。

  今后的经营方式也将一改以往的业务人员单打独斗为团队式销售。团队分别由一名贷款员、外汇专家、财务专家和本币专家构成。这三类专家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适合这家企业的外汇、本币和财务方案。

  此前,浦发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加上在2003年已经转型为贸易融资银行的广发银行,和占贸易融资半壁江山的中行,瞬间,中国的贸易融资市场火爆推进。

  费用高

  目前,各家银行开始热衷贸易融资市场的原因是中国贸易量持续高涨,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日益市场化,使得中国企业对汇率避险相关产品的需求增加。

  但与银行高度热衷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对贸易融资产品反应冷淡。

  据央行今年2月17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2005年,中国企业选择贸易融资产品的比率有所增加,“但比例仍然偏少”。因此,央行建议企业要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贸易融资方式。

  不过,企业各有各的说法。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目前银行提供的汇率避险产品费率偏高,使得企业难以承受。“我们的利润本来就微薄,银行再从中拿走一部分,我们就白干了”。

  对于企业的这种看法,银行有自己的苦衷。一位知情人士为各家银行打抱不平:“费率高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数银行都缺乏外汇资金。”

  截至2005年底,中国外债余额同比增加26.73%。对此的一种解释是,一些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在外贸交易中增加贸易融资的频率是导致中国短期外债增加的重要原因。

  这些企业大都是同中资银行开展相关业务。但目前中资银行普遍面对的情况是外汇资产短缺,因此,他们不得不向一些外资银行拆借外币资金。

  而从外资银行拆借资金的费用十分高昂,一般是在伦敦隔夜拆借利率的基础上再加60个基点。但即使是如此高昂的费率,中资银行也大量的拆入资金,“因为我们确实有需求,且最后的差价一定会由申请贷款的企业承担”。

  同时,贸易融资产品费率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银行本身缺乏化解汇率风险的工具。作为一个经验风险的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化解风险,必然会成为风险的囤积者。

  此前,大部分中资银行化解汇率风险的手段是,在境外外汇市场进行NDF(无本金远期交割)交易。但NDF实际上只是一种汇率的远期交易,真正需要化解风险还需期货、期权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操作。

  难耐的瓶颈

  贸易融资产品的同质化也是目前这类产品费用高的原因之一。在业内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政策瓶颈所致。

  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处于改革的深化期,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政策的出台落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在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时,银行即使有相关产品也无法上市交易。

  同时,目前很多银行的负责人对于贸易融资的观念还未更新。不少人认为,贸易融资风险大且利润低。因此,在林治洪看来,目前发展贸易融资业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否则无法突破业务发展瓶颈。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商业银行亦没有相应的人才开发市场急需的贸易融资产品。一位外资银行的人士曾告诉《财经时报》,已经有一些中资银行找到他,希望外资银行能为它们提供需要的产品,这是因为,这些中资银行目前还没有能力去研发新的产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