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全面开放进入倒计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10:27 《新财经》 | |||||||||
——王国刚、王大用、沈明高“中外资银行竞争策略”三人谈 文/徐兰 优雅宜人的单间,画界大师的名作,舒适高贵的沙发,浓香扑鼻的咖啡,气质端庄的柜员小姐以及唾手可得的糖果和日报——客户们品着咖啡或香茶,享受着一对一式的服务。
在中资银行的营业网点里,客户们有的在拿号排队,有的坐在椅子上漫无目的地攀谈,还有的在柜台前焦急踱步。柜台里面,几张冰冷的脸。 如此反差,令记者手心出汗。今年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被允许在我国任何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将成为境内居民存款、贷款、理财的又一选择场所。可以想见,到时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近几年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进行了改制,其中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是改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几百亿美元的境外资本,逐渐进入了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由此也引来了诸多争论。 今年,外资明显加大了进入的力度,为明年的市场开放做最后布局。在这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中资银行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进行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科学的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国家开发银行常务副理事王大用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国花旗银行北京分行副总裁沈明高。 战略眼光看外资入股 去年,交行、建行海外上市,中行、工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农行也进行了财务重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入了高潮。但是,最近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声音,对商业银行改革的路线产生了质疑。国家的控股权、国有资产“贱卖” 等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外资银行的进入,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王国刚:中资银行为什么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如果引进的仍然是中资战略投资者行不行?举个例子,一家中资银行会在上班的时间开会,但外资战略投资者是不允许的,因为有很多储户、客户都在等待,如果要开会的话,下班后再开。像这样的事情,中资战略投资者谁敢说。所以,中资的战略投资者无法阻挡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外资战略投资者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外资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需要上亿美元,并只占百分之几的股份,试问中资的战略投资者又有几人愿意呢?所以,我们不应该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态。 另外,我们不应该再用福利性、公共性眼光看银行,而应用市场化、商业化的眼光看待。不能再把银行当财政。如果一方面认为银行应提供财政服务,另一方面又在考虑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缺乏竞争力的话,那让中资银行如何定位,如何生存?所以,应该增强银行商业性的意识。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过去了,我们应该明白,关着门自己改的做法在金融业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引进的目的并非是引进资金,而是想借此改变目前国内银行业的基本格局,进而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 王大用:在银行改革中,中行、交行、建行、工行正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到境外上市。对此,有人提出质疑,主要的说法是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快速扩张,会危及国内银行业的安全和未来发展;大量地向战略投资者出让股权是廉价出售国有资产,拿股权换不来技术,白白地出让股权。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根据。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结构、管理机制及高层管理者的市场化任免机制。改革刚进行到前两步,此时还谈不上外资是否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而且,银行管理并无神秘技术,关键是建立既重视开发核心竞争力,又重视审慎的风险控制管理体制。有了这两条,自然会不断开发出合适的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此次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这两条,需要坚定不移地促进改革,使改革的核心内容全部到位,尽早见到改革的效果。 外资机构入股,目前还不允许成为控股的股东,只是小股东的地位,外资入股有最高25%的股权限制,单一外资股东的持股不许超过20%,所以,不存在被外资控制的问题。不过,虽然外资是小股东,但不等于没有改善国内银行管理的积极性。我们试点的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巨大,即使20%的股份,也是几十亿美元,外资银行把钱投进来,放任不管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知名银行,他们投入了巨额资本,一旦出了大问题,首先损失的是股东的权益。为了投资的安全,他们不会拿到股权后就置之不理的,必定会主动地参与改善银行管理。 在业务上,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在我国全境对所有客户开展业务,包括外币和人民币业务,给中资银行带来的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国内银行应有很强的紧迫感、危机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100多家,还有几万家农村信用社,同业竞争激烈。外资进入后,相当一部分经营不善的内资银行在竞争中将逐渐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倒闭现象。因此,银行业改革刻不容缓。不抓紧时间彻底改革内资银行的运行体制,管理的改善就无从谈起,在竞争中就难有光明的前景。 沈明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策略,是以市场换技术,希望双赢。评价这一改革的效果如何,尚言之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引进战略投资者来说,存在着投资收益和回报的不对称。政府希望引进国外被证明是成功的银行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同时限制单个外资银行最多只能拥有中资银行20%的股份,一个理性的外资金融机构很难将大量资金入股。那么,外资银行为什么还要入股中资银行呢?因为外资银行看重的不是短期投资回报,而是站在战略的层面上,更加注重长期回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人民币升值的空间较大,再加上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都是外资银行不愿错过这个机会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政府银行体制改革的决心使外资银行相信,未来对外资在中国从事投资和经营的限制,将会逐步减少。但是,如果“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话,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效果将会递减。不过,中国改革一直在深化,预期外资对一些中小银行的参股限制可能会率先放松,甚至有可能实现相对控股。我们希望朝这条路走下去,真正达到双赢。但是,如果现在奢望以20%的股份拿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的话,那就太天真了。 做好战略部署 迎接市场竞争 对许多顾客来说,在外资银行办理个人外汇业务,不仅可以享受到贵宾般的礼遇,还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理财服务,资金的升值预期很大。与此相比,对中资银行的信心就少了很多。今年是为争夺“蛋糕”做准备的最后一年,无论是国家宏观规划,还是中外资银行的业务、管理,都将上演一幕触目惊心的“战争”。 王国刚:从现状看,中国银行业未来所有的增长和盈利机会都将来自零售银行、小型企业贷款和中间业务。而外资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产品非常丰富,如金融衍生产品、个人理财顾问、QFII托管、现金管理等。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产品,我们现在还不具备。但中资银行也有熟悉环境、营业网点多等先天优势。因此,中外资银行将各自发挥优势,靠产品创新与提高服务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同时,银行市场将细分,不同的银行做不同的业务,不同的银行服务于不同的客户。多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在做同样的业务,这根本不符合市场细分规则。举个例子说,买东西,我们可以去大型商场、超市,也可以去街头小店甚至跳蚤市场。选择的余地越大,就越能买到适合自己的消费品。我们没有听说过,哪个商场或超市把街头小店吃掉了。同样的道理,在美国,有7000多家银行,并且经营也很好,与之相比,我国的银行数量少得多,市场巨大。但如果还在同一层面上竞争,都卖相同的产品,那么,不用外资银行吞掉中资银行,中资银行自己就会关门停业了。 在宏观层面上,银行体制改革还是要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银行体制改革的步伐还是比较缓慢。有业内人指出,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和国内银行运作的商业化、市场化影响了改革的进程。这两个问题,既成立,也不成立。先问一句,社会信用体制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来?难道一天建不起来,就一天不改革吗?换种说法,银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信用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如果银行体制不先建立起来,那整个社会的信用体制怎么能建立起来呢?两者是同步推进的过程,哪个也不能放松。 王大用:外资银行进入后,五年内可能没有问题。但五年之后,如果国内银行业依然如故,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很大。 其实,银行的业务较多,如零售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我们提得多的是商业银行,它们是将零售、批发混合,资金来源主要是零售业务,从各网点的存款获得资金。外资银行没有五年时间,很难将网点广泛建立起来。而没有存款网点上的竞争,就不会发生中资银行存款挤兑的危机,所以说,五年内外资银行的威胁较小。但是,中外资银行在经验与管理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外资银行将网点在全国建立起来,两者的优劣势将发生明显变化,中资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将很快加大。不过,我们至少还有五年时间,在这期间,中资银行充分利用网点上的优势,再加上积极主动的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科学的管理,那我们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 对国内银行业来说,市场开放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银行业是服务业,服务业的产品没有专利,一家银行做了,其他银行可以学习,更可以做其他方面的创新。外资的进入,有利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 另外,中资银行还应在几方面做好战略部署: 一、银行实行多元化的产权,促使国有资本产生比较明确的出资人代表,从而改善国有资本的管理,形成激励、促进的作用。改变治理结构,让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构建公司化的组织结构,选聘精通银行业务的管理专家为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内部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成立零售事业部或个人金融服务部,推进向零售业务转型。在对操作风险建立良好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多渠道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从柜面,发展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推出面向中高端客户的VIP服务,等等。 三、建立完善的授权制度和内部权力制衡制度,全面完善风险管理,探索新的风险管理技术。挖掘潜在客户群体,靠产品创新去竞争客户,使客户选择性更大,满意度提高。客户群体要多样化,不同的银行可定位于不同的客户群体,不必都一窝蜂地去争夺高端客户。 四、适应新技术要求,注重员工培训,为未来银行业务大幅度调整做充分准备。 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整体经济商业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每个市场经济国家都经历了初级阶段到有序竞争的发展过程,我国现在正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银行不能适应这种市场化、商业化,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规则,那迟早会出问题。 沈明高: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参半。一方面,外资银行在一些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银行审批程序严格烦琐,并不是门打开了,所有的人都可以涌进来,这里面有一道道门槛。虽然规定中资、外资享有同等权利,但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开设新的分行或业务网点以及开办新的业务,都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批。如果分支机构开设较慢的话,业务扩展也就比较慢。从这种意义上说,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并不意味着外资银行的遍地开花。虽然有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发展速度也不会如想象的那么快,不会是“井喷”式的发展,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外资银行来说,明年是个难得的机遇,必将充分利用风险管理、产品、服务三大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首先,在业务拓展方面,外资银行根据自己的优势,会确定市场方向,锁定客户群。优先把目标定位在信息透明、资质较好的高端客户,一些小的外资银行也会向中小企业延伸。竞争的结果,将迫使国内的银行放松贷款限制,向较低端的客户发放贷款。 其次,开拓消费信贷市场。中国的信贷业务是1997年以后才开始的,目前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还很低。随着经济的增长,消费需求也随之扩大,信贷业务是一个很具有诱惑力的市场。由于外资银行能够准确评估客户,并且对风险定价的能力和技术也很成熟,完全能够掌控信贷风险。因此,大力进军消费信贷市场,是外资银行的必然选择。 第三,在储蓄市场的竞争中,外资银行会打长期战。虽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发展迅速,但存款利率仍然由国家控制。如果中资、外资银行的利率相同,外资银行吸引储蓄存款的潜力就难以充分发挥,竞争会受到很大限制。但从长远来看,存款利率会逐步地放开,银行间的竞争会对一些中资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产生影响,这对外资银行来说是个机会。 最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后,市场竞争必然会推动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中介机构可以减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与这些中介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则有利于减少外资银行信息上的不对称,进而推动业务拓展。 小贴士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在金融方面,五年内陆续开放城市,五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我国境内23个城市开设了238家代表处,比加入世贸组织前增加了24家;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资银行,在23个城市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比加入世贸组织前增加了43家;在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845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其中外汇贷款额占中国外汇贷款总额的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