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评论 > 正文
 

银行改革要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15:08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刘煜辉

  温总理在3月14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在银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就是国家绝对控股,从而保持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防范金融风险。第二,加强对改革全过程的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和监管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可以说,去年发生的甚嚣尘上的国有银行股权贱卖之争至此有了一个定论。国家绝对控股意味着,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关注国家金融安全问题。看来人们不免要为花旗控股广发获批的几率捏把汗了。既然美国国会能否掉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我们的人大为什么就不能否掉花旗收购广发呢?

  毋庸置疑,引进外资对于增强我国金融企业活力并逐步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

银行改革的引资过程中,的确也出现了许多与我们引资初衷和意图相悖的情况。一方面,在资本充足监管要求严格、国内资本市场低迷、私募的法律规定又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各银行为符合监管要求,纷纷集中出售股权,引进外资,不但价格等条件不利,而且缺乏深入的市场研究和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后,并不关注经营机制的改善,而更看重的是控股权和控制高端业务;对中方希望得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则加以搪塞。

  此外,当下银行业改革的引资问题上存在事实上的准入不平等。最近出台《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作出了硬性规定,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人股东中必须包括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而对于国内民营资本,法规虽无明确规定,但实际审批皆以10%为限。这种不平等实际上限制了民营资本向中资银行注入活力。有评论认为,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外资比民间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因为民间资本以前从事的不是银行业,对银行的业务不是很清楚,这就使得它们在投资时开出的条件比较苛刻,即使合作成功,民营企业与银行在经营中也会互相不适应。这种看法显然有些牵强。民国时期我们的招商、交通不都是民营银行吗,不都是从实业资本家转变为银行家的吗?再则现代公司治理中,出资人和经理人早就分离了,真正的银行家得到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去找。而恰恰是由于对国内民营资本开放过晚,才错失培养真正的本土职业银行家的良机。

  以上不仅反映出某些人对国有银行的“自轻心态”,而且还严重背离了程序公正的市场化基本原则。如此下去的后果便是国内银行改革逐步滋生对外资的“输血性路径依赖”,没有程序公正便不会有结果公正,有了依赖便等于间接给了外资垄断的特权。现在业内的流行语是所谓国有银行存有“制度性折扣”的“市场化思维趋向”,更是把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对立起来,等于在路径选择的外资依赖之上,又增加了一层谈判砝码上的被动。试问,我国银行除了有“制度性折扣”,难道没有“制度性溢价”吗?有哪个国家的银行能得到政府如此力度的支持?为何外资对控股广发行这样评级较低的银行依然趣味盎然?为什么建行、交行在港上市后,短短数月便上演了股价翻番的奇迹?

  即便改制后,四大行也不可能完完全全成为纯粹的商业性机构,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国家利益。在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下也如此。如此重大的一个事情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决策机制加以保障。为此,有必要成立金融改革的专门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政府部门、有关金融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等组成,并划分为不同专业化小组,分别负责研究论证银行改革的战略规划、改革路径及方案、改革效果评估等;制定外资在中国银行业和个别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资产、业务领域、规模和股权的限制比例;对改革的操作方式进行评估和监督;为对银行业的改革决策提供咨询,以把握改革的整体方向。同时,要保证社会公众对金融改革的知情权,重大的银行改革决策应事先提交全国人大有关委员会讨论、听证;并建立国家

审计署对银行改革中资产评估、资产处置、定价等操作方面的审计监督机制;将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各种详细数据、搜集方式和程序及时公开,使之接受社会监督。

  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同时注意避免损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