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评论 > 正文
 

银行改革关键年 高度关注开放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15:24 南方日报

  2005年,中国银行业之所以快马加鞭、锐意进取,除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驱动力是:再过11个月,整个中国金融业将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全面对外资开放。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业将完全置身于一个更加开放的全球化金融市场中,直面经营环境、竞争对手、游戏规则等各个层面的重大变化。

  肉搏应对国际金融一体化

  2006年对于银行业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那么,中国银行业界的格局届时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尽管2005年外资银行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给中资银行带来了大量足以用来补充资本金的美元,并帮助中资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但2006年中外资银行之间的贴身肉搏场面不会因此而松弛。这是格局之一。

  另外一幅正在渐行渐近的图景则是,几大国有银行通过“借力”于各自的境外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形成了新的行业“寡头”。中国工商银行的有关人士分析说,从近一年多来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境外投资者的合作关系看,银行业界新的寡头联盟体已见雏形,而随着他们各自新产品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植入,今后不仅这几大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全面升级,就连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会被“卷入其中”。

  不难预见,在上述趋势下,新的中外联盟体应运而生也仅是时间上的问题。“中外联盟体的竞争让国内银行的竞争升级为国际同等水平银行业的竞争。”在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看来,这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是目前东亚国家银行业竞争的新格局。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银行和企业参股程度提高了,竞争不再表现为本国的银行与外国的银行竞争,而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王君说,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人们过去所习惯的所有制和国籍将逐渐不适用于区分银行业的竞争主体了。

  全面开放将加大监管难度

  2005年,外资入股国内银行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认为,外资对中资银行的参股方兴未艾,2006年将迎来新一轮热潮。“通过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外资银行将更容易度过中国市场的磨合期,用较小的成本实现对中国市场的瓜分和控制,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要高度关注开放中的风险。”

  他认为,在开放过程中,首先是对外资的进入和外资对市场的控制一定要有总量的控制。其基本原则是,境外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有限度,不能影响中资银行的主体地位。

  “在衡量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影响力的时候,外资进入的实际总量一定要把外资参股中资银行股权资本也算进去,不能只看其资产所占的份额。要重新考虑参股的比例,确保金融股权控制握在中国人手上。”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有关专家一再提醒,要充分认识到金融资本的重要性,不能草率地将它与其他产业资本等同并“出让”。

  虽然今后的竞争依然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但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全面升级,势必会大大提高监管的难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随着外资会全面准入、金融业大重组加剧,金融业的监管也将迎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在外资参股中资银行以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概念就会逐步淡出。那么,如果外资今后拥有了某一家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届时我们是不是要转为反垄断?其中的系统性风险归谁管?”他认为,对于监管者而言,类似棘手的问题还有很多,譬如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银行与

证券、保险的相互交叉会在事实上发生,而中国银行业监管者在这个领域的监管尚未切实跟进。

  “距离2006年12月不足一年时间了,怎么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把现在的不良贷款剥离出来,怎样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点之处。”北大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花旗银行中国区的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要想从根本上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贷款,需要的是制度安排。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银行的当前管理者和战略投资者一样,都有在上市时压低银行原始股价格的动力。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所有者监督,后果不堪设想。”

  加快改革需要整体战略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在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外资金融机构选择参股这种快捷方式来获取金融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伍永刚认为,尽管选择战略投资者的标准之一在于回避竞争,但是开放后这些外资金融机构会不会开设分支行,与中资银行形成竞争值得琢磨。

  专家们认为,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大限已然临近,在这个关键时刻,银行业改革不能乱了阵脚,整体的战略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的目标究竟是继续维护国家在银行里的控股地位,还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融资?”王君还提出一个疑问,“改革到底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还是继续赋予银行多重目标?”他认为,虽然改革之前不一定必须有完整的蓝图,但在基本的理念和目标上不能含糊。

  有专家担心,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后,三大国有银行的实力有望得到全面提升,这种局面的形成无疑有利于国有银行整体经营水平的改善,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变革金融机制,让四大行之外的银行成为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那么,资本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再度结合,必将使得中国银行业长久以来的寡头垄断格局得以延续。而这显然不是改革的方向所在。

  “在开放银行市场过程中,国内银行要注意发展完善国内支付体系,构筑民族银行服务业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贺力平建议,发展和促进多种所有制本土金融企业,在地区、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上呈现百花齐放,防止银行业发展“一边倒”。

  “关于国有

银行改革的讨论,绝非仅限于定价高低、境外战略投资者选择、海外上市等问题,也不是什么要不要改革银行的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室主任曹红辉博士尖锐地指出,“这场争论实质上是如何开展金融改革开放的问题,是通过银行业改革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金融体系,以及制定什么样的改革目标和战略,选择何种改革路径和操作方式的问题。”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实习生 刘丽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