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评论 > 正文
 

盘点2005中国银行业:改革博弈火花四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傅春荣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阐述“十一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思路时表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2005年的良好基础之上,周小川强调要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引进
外部战略投资者,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建立起有效的绩效激励、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成自主承担风险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参与主体;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发挥股票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绩效的评价作用,强化出资人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约束,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全经营机制。

  引入合格战略投资者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仍然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看好的改革途径之一。然而,许多境外金融机构大举杀入中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看中了中国金融业的快速成长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虽然不同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策略决定了外资与中资银行不同的合作方式,而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的意图无非要么为抢占中国金融市场份额,谋求对中国银行业的控制;要么为获得可观的投资效益,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

  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也关注到这一现象。10月13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中国政府欢迎外资银行有序进入中国市场,特别鼓励他们到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希望他们能有在中国发展的长期战略。在此之前,2004年4月,刘明康就外资银行进入给出了“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竞争回避”的16字方针。

  而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日前发表的“引入合格的战略投资者”的观点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猜测。

  唐双宁表示,引进战略投资者必须坚持五项原则: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中外双方应按市场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应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以提升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投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应当是大型金融机构,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经验;要坚持严格的资格审查,并跟踪和评估实际效果。

  接着唐双宁抛出了合格战略投资者的五大标准:一是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二是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三是派驻董事,四是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五是技术和网络支持。他表

  示,只有引进这样的战略投资者才能达到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预期目的,才能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中外资银行的“双赢”。

  25%的红线将被冲破?

  唐双宁五大标准的第一条讲的是投资比例的下限,这点目前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众多境外投资者关注的反而是投资比例上限的调整。

  银监会2003年12月曾经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持续性等方面明确了境外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同时经国务院批准调整了投资比例,将单家机构入股比例从15%提高至20%,所有机构入股比例从20%提高至25%。但是这个上限随着形势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让那些境外投资者感到满足。

  入股交行的汇丰是一家控制欲极强的银行巨头,但由于其仍然无法超越20%持股的红线,所以在策略安排上煞费苦心,尽力控制了交通银行发展的关键部门和未来利润丰厚的业务。以投资策略闻名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其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冲着中国银行上市而去,翻版汇丰银行在交通银行的成功案例。而花旗银行更是选择了浦发银行这个“小个头”作为合作伙伴,但却控制了其信用卡业务。

  汇丰和花旗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即选择较小的中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掌握控制权,抢占中国金融市场份额。因此,20%的红线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道极力想冲破的障碍。

  境外投资者这一愿望并非遥不可及。

  11月10日,建行公布了IPO结束后的股权比例,外资所持股份合计25.745%。有媒体称,按照银监会规定,全部外资在单个中资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25%,建行突破了该上限。

  有消息显示,早在建行上市前两个月,银监会于今年8月23日以批复的形式,明文豁免了建行的这一上限。此外,今年5月初,准备赴香港上市的交通银行也拿到了类似的批复。不过,交行的股份未像建行一样实现全流通,仍存在非流通股,因此银监会对交行多了一条限制,即“境外金融机构持有非流通股不超过25%”。

  25%这条“红线”被冲破,意味着中资银行将失去“中资身份”,从而丧失许多业务资格。但是,有业内人士称《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第九条为上市银行尤其是赴境外上市的银行留下了政策空间,这些银行的中资身份不受外资股“超标”的影响。在今年5月初给交行的批复中,银监会强调:“多个境外的非中资投资主体持有上市中资金融机构的流通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应当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尽管对这一传言,银监会和建行都未置可否,但是,点点希望的曙光还是在境外投资者的眼中燃起。面对2006年至少5家以上的中资银行赴海外上市的状况,追逐利润的国际资本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最后的狂舞机会。

  全面推进农信社改革

  2006年的中国金融业还有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实际上,从2003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方案》,开始撬动长达十年亏损的中国农信社改革至今,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果还是相当明显的。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法人机构34909个,亏损面高达55%,历史挂亏1300亿元。2002年底,农信社实际资不抵债数额为330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负的8%。

  农信社改革的艰难性不仅仅在于陈年累计的财务亏损,更重要的风险在于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有人用“一次特殊背景、特殊条件下的历史性探索”来形容农信社改革。

  从第一批试点在8个省市启动,到一年后第二批试点在除西藏、海南之外的其余21个省市全面展开,经过2年的努力,截至2005年3月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净额为47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689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49%,比2002年末提高10.9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批改革8省市资本充足率在2004年末已达到8.65%。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按四级口径计为17.54%,比年初下降5.56个百分点;净资产总额、平均资本充足率、盈利总额三项指标全部由负转正。

  据记者了解,全国现在已有23家省级联社挂牌成立,另有2家省级联社批准筹备,1家合作性质的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业已成立。另外,作为农信社改革的最高目标,在银监会预期设立的两家省级股份制农村

商业银行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今年5月份正式成立,而于今年9月中旬挂牌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有人认为是为农信社改革目标的实现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但同时也预示着新一轮改革的全面展开。

  而日前传出的消息,作为农信社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的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李伟,调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那么,在李伟之后,谁将主管农信社新一轮的改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这仍是个

未解之谜

  但是,无论高层人士如何变动,中国农信社的改革在2006年必须全面铺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