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评论 > 正文
 

银行业大考:只许成功 不许失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14: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 / 刘巍

  1997年前后,日元兑美元汇率突然大幅下跌。美元迅速上涨、日元持续走低,东南亚国家从日本获得的直接投资急剧减少,这种汇率的大幅变化,诱发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动荡。危机由泰国拉开序幕,迅速扩张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乃至韩国、日本。

  “多米诺骨牌”最终结果,将产业的危机大部分转嫁到了金融领域,银行呆账迅速增加,掀起资金外逃风潮,挤兑事件时有发生,流动性不足促使一批银行破产倒闭。

  尽管由于外汇管制,中国金融系统未受到显著影响,但前车之鉴,足以让中国政府担忧本国同样脆弱的金融体系。

  在经过三个月的紧急论证后,中国政府便开始着手改善中国银行系统。1998年,中国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不足,使当年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1999年,中国政府又相继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按账面值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剥离13939亿元不良资产。经过双重努力,国有商业银行基本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然而此次银行改革并未涉及体制根本。据

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2.4万亿元。另外,据标准普尔信用评级估计,中国内地银行2003年底的不良资产约占其银行体系总贷款的40%。第一次银行业拯救基本以失败告终。

  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的入世承诺,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国际的剧烈冲击。2004年的数据显示市场中通过银行配置的资金占比高达86%,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占有50%-60%的份额。即使危机未至,但一国金融体系的落后终究会拖累整个国民经济。

  自2002年底,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探索新一轮的国有银行改革。上市融资以补充银行资本金不失为一条捷径,同时也可借助资本市场推动银行股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改革。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几千亿的资产又启是国内A股市场所能容纳?

  最终,国有银行几乎都选择海外上市之路,不过此前,积疴沉重国有银行需要清扫门厅。

  2003年底,经国务院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股份制改造试点,并动用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和部分黄金储备,分别向两家试点银行注资225亿。并进行资产二次剥离。同年8月和9月,中、建两行先后成立股份公司,设立(新)董事会。

  新的建行和中行,汇金公司取代财政部成为国有股东的代表。虽然国有垄断性质未变,但汇金公司的诞生已然是一项突破。

  周小川曾明确表示,汇金公司作为大股东要从中行、建行取得分红。而此前财政部控股四大行十数年,从未取得一分红利。这意味着中国国有银行正向着一个真正的商业公司转变。此外,中、建两行的董事会中,除两行的董事长外,每家银行各有6名汇金公司派出的专职董事,并聘请独立董事,打破了原来完全由银行高管兼任董事的局面。

  汇金公司的出现虽然有利于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但两家银行的国有垄断性质仍然未改、国家对国有银行的隐性担保的局面也没有改变,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制衡。据悉,建行在改制初期,召开党委会次数仍远远多于董事会,直至郭树清上任才有所改善。这也暴露了中国国有银行内部改革动力不足,只有靠外力强制推动。中国国有银行必须进行股权多元化,引入其他非国有投资者。

  中国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主要看重两大因素,即资金和先进的同业管理经验及技术。鉴于中、建两行10%的股权就有31亿美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接近250亿元,即使中石油、中国人寿这样的“巨无霸”想掏出这笔资金也未必轻松,更何况民营资本。况且,难有中国的民营企业符合条件。因此,引入外资决非偶然。

  2005年9月,建行和中行相继完成了各自战略投资者的招募工作。建行引入两家外国战略投资者,其中美洲银行出资25亿美元购入建行9%的股份,淡马锡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14.66亿美元获得建行5.1%的股份,共计持有建行14.1%股份。中行虽然在引入淡马锡时出现变局,但苏格兰皇家银行出资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瑞银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参股5%基本已经确定。10月,建设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

  与此同时,“国有资产贱卖”、“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等种种质疑也纷至沓来。其实有所质疑也属正常,毕竟BP清空中石油

股票危及了中国对外国战略投资的信任,
中航油
的期货事件暴露出上市公司治理的苍白,而汽车业以美元换技术更是令人失望。不妨换个角度,或许产品、技术也不是最重要的,引入外资打破了国有银行现有关系和利益格局则是重中之重。不可否认,尽管改革多年,但“银行审批项目跟着政策走,发放贷款跟着关系走”屡见不鲜,对此,即便再多的汇金公司恐怕亦无能为力。但外资不同,它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会在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的情况下,发放政策性的贷款。或许这种倒逼机制未尝不可取。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一条必然之路,尽管争议重重,但正如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所言,“银行改革是一场马拉松,不要指望在100米、1000米甚至1万米的时候,掌声就会响起来。”让我们静待时间的检验。

  (作者系本报记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