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是一场马拉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15:11 新京报 | |||||||||
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四家银行高层论道银行上市前后改革 上市中的中国银行业 中国第一家国有银行———建行上市了!这是中国银行改革中划时代的里程碑。排在建行之后的是中行、工行和农行。中行和工行正摩拳擦掌,争取在2006年内上市。而农行,也正在积极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革。能够成功上市,将成为这些银行改革的中心环节。
伴随着上市,是银行各种财务指标的大幅提升———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贷款率下降,中国的国有银行在改革的阵痛中体会着成长的喜悦。上市之后的银行也并非万事大吉。股权激励制度的建立,提高业绩刺激股价,满足投资者的各种需求,上市犹如一把利剑,持续激励着国有银行不断改革,不断寻求管理体制的健全和风险的最小化。 走向资本市场的中国银行业正在不断地成熟,这个成长的过程书写了中国金融改革中极其绚烂的一笔。 本报讯 “银行改革是一场马拉松,不要指望在100米、1000米甚至1万米的时候,掌声就会响起来。”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国有银行高层对银行改革未来的认识。 12月12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高层聚首于财经2006年会,把脉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未来。 上市不是终点 2005年是国内银行业改革具有突破性的一年,交行、建行先后在香港实现上市。 建行行长常振明透露,汇金公司在建行上市前共注资4800亿元,建行上市后,以各种方式返还了1727亿元。他在回顾了上市给建行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指出了投资者对今后的顾虑:不良贷款率能否控制在现有的低水平,银行的经营能力能否得到改善,都是摆在建行上市后的问题。 正在筹备上市的工行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姜建清指出,银行上市并不是最终目的。“工行下一步面临着四大挑战。”姜建清列举说,如何长期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如何应对过剩的流动性,如何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实现上市后如何面对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高的资本回报率。 引入战略投资者不等于依赖战略投资者 “引入战略投资者不等于依赖战略投资者。归根结底,中国人的事情需要中国人解决。”中行行长助理朱民提到近日外界对国有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争论时比较激动。他透露,2004年,中行向汇金上交了137亿元净利润,“这在中行历史上是没有的。” 姜建清也坦言:“任何外来的帮助,不管是国家的注资还是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投资,都不可能解决银行的问题。就像一个人生病,如果你自身没有免疫能力的话,任何医生都救不了。” 求解国有银行上市后改革如何深入 2006年建行改革进攻坚区 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中最早启动股份制改革银行之一,注定其承担着银行改革拓荒者的职责。一路走来,虽然由于前任董事长张恩照事件让人们捏了一把汗,但随着新领导班子迅速树立威信,快速引进战略投资者,并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募集715亿港元,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银行上市之路。 国有银行的上市根本目的还在于引进外部约束,从而推动利益纵横、阻力重重的内部改革。因此,在高层设计的路线图中,建行将在2006年进一步进行更加深入、彻底的公司治理改造,正如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所说,“建行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也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一内部改革也许不如IPO那样醒目,但可以肯定地说是更加实质性的改革,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而建行在上市之后,资本市场约束能否有效推动改革前进,内部改革和资本市场股价关系如何协调,成为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改革的主要看点。 股权激励方案是明年改革重点 据《财经》杂志报道,由于张恩照事件,建行在党委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公司所有行政部门包括监察室,由管理层直接领导。但即使如此,由于建行长期是个具有行政级别的副部级单位,建行高管层都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中管干部”,因此正如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所言,如果银行管理层主要目标是升迁,“这就有可能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偏离了。” 如何形成一个正向的激励机制成为摆在建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建行准备上市时,海外投资人就明确提出,建行如何保证对管理层的有效激励。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外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股票期权。 根据建行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建行将在上市后的第一年拿出不超过总股份0.5%,合计拿出不超过3%的股份激励相关员工,该激励计划将覆盖董事、监事、管理层和董事会指定的其他员工,但是最终这一股权激励计划具体如何实行,股权的行权价确定为多少,而高管获得股票是否会受到阻力,没有获得期权的普通员工在收入上如何补偿,建行原有的薪酬体系如何改革都将是2006年改革的重点难点所在。而建行的薪酬改革也将直接为工行、中行树立标杆。 推进风险管理平台工程护盘利润、股价齐增长 如果说治理结构、薪酬体系改革还是内部比较深层次的问题,那么风险控制管理,利润率如何保证,则直接关系到建行股份对股东的回报如何,直接关系到建行股价的稳定,这项工作可以说将是建行2006年全部工作的中心所在。 虽然目前建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3.91%,但众所周知,建行这一成绩是在1999年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售2500亿元不良贷款,经过国家外汇注资,再以账面价值50%的价格出售1289亿元不良贷款,以及核销569亿元不良贷款之后才达到的水平,而未来几乎没有可能再获得如此“慷慨”的资助。因此,如何控制不良贷款,完成利润增长目标,将是个极大的挑战。郭树清在建行上市之际曾预计,2005年建行纯利将超过420亿元。 建行现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发生令人信服的变化。著名投行高盛就估计,新增不良贷款将使建设银行2005年的税后盈利倒退13%.而且由于新增不良贷款主要来自新企业客户,这将会对建设银行未来的资产素质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并陆续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 建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顾京圃表示,目前建行已经在推进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工程,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工程”是我国银行业第一次将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引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他表示,目前建行的内控体系框架中5大过程20个子过程从逻辑到内容都基本满足全面风险管理(ERM)的八个要素,为建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为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他同时也承认,建行和先进银行相比,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信息化水平的制约非常明显。由于没有实现数据大集中,建行目前推进的内部评级体系(IRB)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就是客户的信息质量问题,而信贷业务的内部动态监测和日常管理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建行虽然建立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CMIS),还需要尽快研究开发信贷业务流程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从根本上提升信贷经营、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连闯五关,有望明年三四月间在港上市 中行,冲刺! 从2003年底,中行获政府注资以来,中行股份制改革的路可谓“过五关”。2006年对中行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财务重组是中行面临的第一关。在获汇金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后,中行将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处置。 2004年6月底,中行宣布不良资产处置基本结束,不良资产率从年初的16.29%下降到6月末的5.46%。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宣布改建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一场人事改革风暴席卷了中行约23万名职工。如何解决冗员问题,实现全辖内竞聘上岗成为中行的第二关。 一切进展似乎很顺利,直到2005年初,哈尔滨河松街支行的巨额存款失踪案,以及随后传出的北京豪森公寓6.5亿元虚假个人信贷案,使中行的改革再次面临第三关———内部风险控制的考验。中行当即成立了内部控制委员会和案件专项治理等领导小组,“痛斩”违规违纪人员3045人,追究领导责任人1448人,挽回损失49439万元。各级行31名正副行长被免职使外界感受到了中行改革的决心。 2005年9月,中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一事揭开盖头。中行对外宣布,引入苏格兰皇家银行、淡马锡、瑞士银行和亚开行四家战略投资者。就在外界都以为引资已“尘埃落定”时,事情却突变,一场关于国有银行贱卖和金融安全的争论,使中行的大股东———汇金公司董事会未能通过淡马锡的入股计划。至记者发稿时止,中行还未跨越这“第四关”,据称该计划仍在审批中。知情人透露,汇金已通过淡马锡的入股方案,只是投资比例有所下降。而另一国内投资者社保基金也浮出水面。 中行上市前的未知因素不仅仅是投资人和入股比例,引入战略合作者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也有待观察。据中行行助朱民透露,中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开了两次会议,已在风险管理、财务预算、业务合作等十几个项目上开始合作。也有消息称,苏格兰银行有意与中行共建合资私人银行。同时与亚洲开发银行在内控、环保评估上合作,与瑞士银行在投资银行方面合作。至于淡马锡,朱民的看法是:淡马锡是最会管理银行的,最透明的是它的公司治理,淡马锡确实不是商业银行,但在管理银行上有很好的经验,对中行具有战略意义。 按照计划,中行将于明年三四月份上市,中行正全力进行最后的冲刺。上市时机、地点的选择,如何面对海外投资者的质询、怎样最大可能地实现成功上市,将是接下去中行面临的第五关。 好在前面已经有建行上市作为参照,一些事情已有规可循,但同时,业界无疑会把中行上市与建行上市的关键点做比较,中行能否卖个好价钱?身上的压力依旧不小。 2006年,在上市后,中行面对的将是如何保持资本充足率,控制不良贷款比例,并建立真正的银行治理结构。正如中行董事长肖钢强调的那样,改革的难点还是在于机制和观念的转变,而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远非一日之功。 中行在人员激励、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庄士冠 张诚 本摄摄影/康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