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全力实现海外上市溢价与折价的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06:5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葛丰 正在全力实现海外上市的中国银行业新闻迭报,很显然,串联这些事件并发现其背后的逻辑,有助把握这场骤然提速的重大变革的脉络。 事件一,交通银行赴港19亿美元IPO大获追捧,散户投资者超额认购155倍,机构需求
事件二,出于对IPO定价可能过低的担心,民生银行已经暂缓H股发行,并将在不日召开的董事会上对此进行表决; 事件三,美洲银行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建设银行9%股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银行业接受的最高金额单笔外商投资。 不难发现,在此国有商业银行大干快上之际,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民生银行却选择了自主性的退却。道理很简单,按照交通银行定价标准推算,民生IPO价格应在3.4元至4.2元之间,这个价格是民生及其原有股东难以接受的。由此反推,或者可以得出交行IPO定价偏低的结论。 在此之前,关于中国内地银行要价过高的埋怨早已不绝于耳。很多境外投资者认为,中国一些银行在技术上已经资不抵债,接二连三的坏账危机使其负债累累,需要国家为其注资。更严重的是,国有银行浓重的官方背景遗留下了非市场化的管理与风控体系,这些银行屡受经营丑闻困扰。因此,他们认为,既然国有银行的业绩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外国合作伙伴提供的技能支持,以如此巨资购买中国国有银行少量股权风险太大、价格太高。 美洲银行的大胆入股再次反映出中国经济颇具独特性的特质:对于跨国银行来说,参股中国银行业的吸引力显而易见,这能帮助他们在中国市场开放之前夺得先机,本土银行现成的分销渠道可以用以销售多种零售银行服务,并提升参股银行全球威望。毕竟,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经济所拥有庞大市场以及巨大潜力是任何跨国公司所不能忽视的。 但在另一方面,中国内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相对落后的治理水平以及不甚理想的外部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外部投资者进入的步伐。用民生内部人士和其股东的话来说,民生和交行不同。交行能够接受偏低的IPO定价,民生则不能。因为“交行肩负着‘政治使命’,而民生则是一家完全按市场化规则运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到底是交通银行为了上市而付出了一定的折价,还是建设银行在上市前赢得了一定的溢价,个中冷暖归根结底要由他们自己感受。但不管情况如何,中国内地企业需要通过积极引入外部监督、外部技术以接轨国际,从而在未来成为全球一体化市场的规范主体,这一主旨与潮流却是无论如何需要肯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