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
随着交通银行IPO全球路演全面展开,随着建行披露的2004年年报所表明的财务重组完成及业绩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中行与工行股份制改造的深化,国有银行的改革已经走向纵深。
耳目一新的股份制改造
无论是从国有银行在整个银行业的地位,还是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来看,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都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四大国有银行改革时曾指出,只许成功不可失败。正因为这样,近年来国内金融业改革无不围绕国有银行改革进行。从不良贷款的剥离,到国有银行改革的注资及股份制改造,再到择机上市,无不如此。就目前情况来看,银行占整个融资比重在90%以上,而几大国有银行在银行业的信贷比重又占70%以上,这样一种金融结构,国有银行改革如果没有大的突破,肯定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这就是政府要下大力气改造国有银行的原因。
对于国有银行改革,国际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西班牙模式,即一次性补充资金,将不良贷款剥离给专门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行银行私人化;一种是波兰模式,即仅实行有限的注资,不良贷款在银行内部处置,但要提出银行重组的时间表。中国央行并没有完全采用国外模式,而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汇金模式,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种模式效果如何还得拭目以待。但我们应该看到,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只有迈出这一步,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才可以完善,不良贷款才能寻找出路,银行上市才有机会。
不在财务重组而在转变机制
但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不能只为上市而上市,最为重要的还需要通过上市来对银行财务进行重组、来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建立与完善银行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等。不少上市公司及银行股份制改革中所发生的许多事例表明,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公司上市后也不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事例并不少见,特别是当把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仅放在财务重组上时,改革的效果如何更不确定。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深化,几大国有银行的漏洞与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无论是交行,还是中行和建行都是如此。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即以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国有银行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委托人设立的目标内行动。现状却是,一些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不断利用其制度漏洞来侵蚀国家财富,这些问题仅是通过短期行为是无法完全克服的。
最近,有国际评级机构指出,尽管这几年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在不断下降,但是三年后,国有银行新的不良贷款高潮又可能出现。因为,2003年~2004年银行发放贷款高潮,就已为日后出现不良贷款埋下伏笔。也就是说,这几年的国有银行改革,尽管取得不少成绩(至少从报表上来看是如此),但以前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并没有真正从转变机制上入手,而是以财务技巧来显示短期业绩,一些基层银行更是如此。比如,2004年的建行年报就明确地把个人住房贷款与基建贷款看成优质资产,而不是根据这些贷款持有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其贷款质量。这种认识是短期的,只假定未来的房价只升不跌,实际情况将如何发展,其实是不确定的。如果国有银行都持有这种意识,那么银行业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将大大增加。
警惕陈旧机制对新机制的异化
目前,交行即将上市,中行、建行及工行都将紧随其后,这无疑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中国金融业改革之大事。它们的成功可能重造中国金融体系,并形成金融业新格局。它不仅促使国有银行改革冲出国门,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中,而且可能促使国有银行脱胎换骨,形成新的运作机制。
但是,我们需要对此改革密切关注的是,这不仅在于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或银行文化不可能让移植过来的新机制或新体制立即生根开花,而且现有的、强大的企业文化与陈旧的运作机制可能视新机制为一种异样的东西,从而阻碍或延缓新机制的有效形成。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
总之,国有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国有银行上市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结束,而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开始,国有银行上市后,同样需要面临许多以往没有碰到的困难与问题。比如汇金公司定位、所有者权益问题;国有银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确立问题;国有银行注重的财务重组、短期行为及真正落实问责制等问题,这些都是国有银行上市后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