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为何这般艰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1:03 新浪财经 | |||||||||
喧嚣已久的四大银行的股改上市,在2005年仍然还处于艰难的“现在进行时”状态,至于上市的进程安排仍然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计划。反倒是作为试点的中行和建行,在2005年初都暴露出金额巨大的金融腐败案件,建行原董事长张恩照更因涉及百万美元的受贿,在上市冲刺前被临阵撤换,国内外对国有银行上市步调快慢的争论又起波澜。 力主改制上市的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国有银行改革路径的选择源于25年国有企业
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腐败,面对方方面面的怀疑指责,银监会主席唐双宁日前指出,国有银行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银行自身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尚不完备,管理不到位,同时也与社会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特点以及中国情面大于制度的文化传统有关。他强调指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监管力度加大,银行内部想要继续作案或者进一步掩藏案件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尽管金融高层表现出坚定的信心,但是有识之士仍然认为,中国国有银行的微观运行机制不容乐观。纵观中国改革史中比较成功的范例,都是市场化的力量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始终是高层从金融安全的高度出发,自上而下地推动进行。这种被动式改革路径,最直接的负面结果就是改革的动力不足,改革的制度环境不够理想,银行的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似: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这"三会"制度是建立起来了,战略投资者也引入了,但由于这种体制是按上级要求生搬硬套来的,并没有深入人心,变成每个银行员工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董事会治理方面还存在着党、政、企不分的弊端,比如,此次郭树清接任建行董事长,仍只能按照干部人事任命的做法。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中,董事会是整个公司治理的核心,有效的公司治理首先要求公司的董事会按市场化规则运作,董事必须有足够的决策能力和专业素养完成其职责。此次国有银行改革一直没有对董事的任职资格、对如何防范董事们的道德风险做出明确透明的规定,很难想象,如此董事会能领导何等透明、现代的公司治理。 金融专家指出,对于原来一直被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国有银行来说,改制上市不应是在原有体制上小修小补,而是应该着眼于整个治理机制的重构,这个重构,旣包括银行本身的公司化管理,也包括监管层的监管体制的重建。西方的经验证明,银行的风险问题,最主要还是制度缺陷。中国现在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对于金融风险,舆论界比较强调个人道德,监管层比较强调对于个人的惩罚,而对于制度的完善强调得不够,所以往往同类问题经常重复爆发。此外,中国的金融监管比较静态化和事后化,许多重大的风险监管往往依赖于发通知、开会布置,缺乏动态的、预警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市场化处理方式。而且,风险考核层层下压,压到最后一级的时候,就可能利用风险管理中的主观因素,有意误判,导致最高层决策者看到的数据失真,误判改革进程。 可能中国的金融高层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年面对记者关于时间表的问询时,多位高层领导明确表示,上市时间表不由银行定,也不由监管部门定,而是由市场定。这表明,最高决策层已经越来越重视市场化的力量。的确,真正能对银行形成约束的,不是监管层,不是行政体系,而是银行的客户。在信息充分披露以后,客户们自己就能判断哪个银行好,哪个银行不好,这种约束力将实实在在地触动银行经营决策层,达到自我要求改革的目的。到那时,外在需求和内在发展需求有机地融合,中国的银行改革才能真正地步入正轨。(www.gedahk.comGE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