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国有银行的无形不良资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 11:25 经济观察报 | ||||||||
上周分别曝光的农业银行违法经营案和建设银行巨额诈骗案让人再度震惊。探寻酿成这些悲剧的诸多原因时,我们发现,核心的问题是人,是非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有形不良贷款之外的另一笔“坏账”——无形不良资产。 相比国有银行有形不良资产而言,能力低下和贪污腐败的少数国有银行负责人可以被称为无形不良资产。以往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人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那些有形不
长期以来,一直呼吁降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人们,忽视了这些存在于国有银行的无形不良资产。在国有银行股改之前,能力低下和贪污腐败的国有银行负责人与能力低下和贪污腐败的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什么区别——由于能力不够而导致决策失误或者由于贪污腐败而为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这在国有银行表现为制造了不良贷款。每个银行腐败大案的背后,总有一大笔不良贷款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无形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损失都是可以估量的,无论那些国有银行的管理人员贪污腐败案件被公布与否,所产生的不良贷款损失都是明确的——或者用今后的利润冲销,或者累积到政府用公共资源来买单,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损失外溢。 但是在国有银行进行股改并准备海外上市的时候,这些无形不良资产带给国有银行的损失开始具有外溢效应,变得更大、更加难以计量。就以张恩照为例,在其腐败被曝光之前,在建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张恩照的业务能力低下已经直接影响到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于建行股权价值的评估,他们或者打消入股建行的念头,或者把参股建行的出价压低。而一旦像张恩照这样的银行负责人卷入腐败,给国有银行带来的损失更加严重,更是难以估量。业内人士认为,张恩照腐败被曝光之后,由于建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尚未最终确定,这些潜在的境外战略投资者都会借此来指责建行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落后,从而进一步压低参股建行的出价。 如果粗略计算一下张恩照事件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建行的出价和建行IPO的定价的影响,可以看出张恩照事件将会导致建行的公司价值产生的损失,恐怕远超过建行任何单笔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 等到国有银行海外上市之后,任何关于银行高管的不利传闻都将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这种影响会体现在银行的股价上面。在海外,上市公司CEO出事而导致该公司股价一落千丈的情况比比皆是。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觉得在建行海外上市之前张恩照被拿下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上市之后发现其犯罪事实而给建行公司价值带来更大的损失。 我们认为,要想清除或消灭那些国有银行的无形不良资产,对国有银行负责人的激励必须进行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变革。 长期以来,对于大型国有银行负责人的考核都是行政化而非市场化的考核——他们是作为官员而不是作为银行家而被考核,是否胜任与业务能力关系不直接,是否升迁也与工作绩效不甚相关。同时,对他们的激励也表现在有可能从“局级”升为“部级”,但是,这些部级的国有银行负责人并不能获得国际银行家那样的物质待遇。在国有银行真正走向市场化、国际化时,行政化激励与市场化的环境变得越发不相容。这时,王雪冰、张恩照这样的“副部级”国有银行负责人要想过上他们国际同行那样的物质生活,往往要利用其掌握数万亿资产的权力来实现。这时,他们就会成为国有银行的无形不良资产。 为什么近年来几乎看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涉嫌经济犯罪?就是因为这些股份制银行已经从机制上很好地解决了其负责人的激励问题——作为银行家而不是官员,股份制银行的负责人获得的是经济激励,而不是“升官”的激励。 中行、建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取消行政级别表明,国有银行改革已经真正走向市场化道路;而从去年常振明调任建行行长再到最近郭树清掌舵建行,已经表明真正的银行家而非官员正在引领建行通往海外上市之路。我们认为,彻底取消国有银行的行政级别,给予国有银行负责人市场化的经济激励,是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国有银行负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