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改制:工具还是产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 01:56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NBD评论员 银行改制的方式在今年政协会议上引发激烈争议,一些业内人士对国家用赎买法促进国有银行进行市场化改制持强烈怀疑态度。辩论一方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全国政协委员郭树清为代表,另一方以有着“吴市场”之称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为代表。注资、赎买的方式能否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银行,使之走上市场化之路?是双方争论的焦点。(3月15日《中国
从剥离不良贷款,到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传闻中的政府向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陆续注资1000亿美元……种种迹象表明,用国家财政“赎买”银行市场机制,是政府有关部门在重重利益杯葛中的首选。 这一做法路径清晰:承认银行坏账是历史遗留问题,政府有义务解决、起码是部分解决银行坏账问题,并通过这一方法促使银行尽早上市,最终达到市场化目标。 没有人否认这一做法具有非市场特性,甚至主张注资的人,都在强调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完善公司治理才是商业银行改制的核心。由不同的理念延伸出的方法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上升到哲学层面说,方法有时不仅决定结果,方法有时就是结果。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关系极为复杂,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跬步千里之中,偶尔的失误在所难免。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成熟发达的市场,就应当自觉抛开行政管制的利刃。 政府逾越正常程序、干预市场的做法,潜在的威胁在于前景的不确定,以及巨大的道德风险。用类似于动用外汇储备的手法,把重大的金融政策问题,转换成为银行改制而找钱的技术问题,将可能引发银行危机进一步向货币危机转化。而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并不会因为资金的多少发生质的变化,因为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由政府买单的难题之一,是国家究竟可以拿出多少钱填补银行坏账?截至2002年底,四大银行的贷款余额是8万亿,2000年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由45%下降到26%。余下的不良贷款由政府全部买单是不现实的。以往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模式,使得利益与管制关系日趋复杂。管理学中有一句话,“让事件复杂化的方法,不是个好方法”,可以用在此处。而政府买单存在的道德风险,评论文章已经多到车载斗量。 不计成本、不顾道德风险地向现有银行体制输血,能否如愿让我们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经历市场洗礼的金融体系呢?因为,国有银行毕竟不只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工具,更应是一个现代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