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CPI会在三季度末触底 通胀预期有所显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9日 07:57  东方早报

  早报讯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昨日预计,今年下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会走稳,并存在反弹可能。

  7月28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20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下称报告),作出上述表述。

  这或令市场感到安心。央行的言论至少表明,尽管央行已注意到所谓的通货膨胀,但目前央行可能尚未准备采取诸如加息之类的货币紧缩措施。

  经济形势

  复苏速度超预期

  在研判经济形势时,央行指出,第二季度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图一:GDP当季同比与环比增速),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偏冷担忧明显减弱,“宏观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央行重申,应该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央行估计,第二季度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一季度增长14.9%,这一增幅远高于第一季度的8.4%,以及去年第四季度的3.7%。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9%。

  国家统计局通常不会公布官方的逐季增长数据,更倾向于采用与上年同期相比的数据。这一做法遭到市场的质疑,投资者们普遍期待能看到近期的经济趋势。央行披露的最新数据无疑进一步佐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之势。

  物价走势

  通胀预期有所显现

  谈及广受关注的物价问题,报告称,物价下降趋势将在近几个月持续,CPI会在今年第三季度末触底(图二:CPI同比与CPI环比指数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断言,全球商品市场整体呈现触底回升之势,未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同时,国内需求继续回升,流动性保持宽裕,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显现。

  可见的是,当前贷款增长速度和新增额均创近年来最高纪录。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达7.37万亿元,比去年全年新增量还多出2.5万亿元。这令市场一度担心监管层可能收紧货币政策,以回收市场流动性,抑制后期可能的通货膨胀。

  观察人士指出,央行的最新言论意味着,市场担心的紧缩货币政策近期不会出炉,但有鉴于央行近期屡屡提及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投资者仍需保持一定警惕。

  天量信贷

  1.8万亿流入股市楼市?

  在评价未来货币信贷发展趋势时,央行的报告认为,未来货币信贷发展趋势较不确定。

  一方面,存在推动货币信贷继续增长的因素:首先,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增加;其次,新建投资项目还将陆续下达,正在建设的投资项目存在大量后续贷款需求;最后,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可能继续上升。

  另一方面,货币信贷增长也受到几个因素制约:首先,票据融资置换为中长期贷款的空间较大;其次,一些建设项目也预先储存了部分项目资金,上半年贷款有一部分没有实际使用出去,接下来,合格项目的开工节奏估计相对上半年放缓,新建投资项目增长将有所减慢;最后,资本充足率下降较快和风险管理加强,对银行业持续快速投放信贷资金产生一定约束。

  耸人听闻的是,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顶级评级机构——穆迪的分析师预计,今年上半年创出天量的7.37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最多有四分之一的新增贷款流入到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有部分市场人士担心,一旦股市、楼市泡沫破灭,或重创中国经济。

  分配格局

  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

  央行的报告还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企业利润情形。报告测算,剔除季节因素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季度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4.0%,增幅比上季低0.2个百分点,但高于上年四季度-1.4%的环比增速(图三: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

  报告还提到,在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比增速有所放慢。剔除季节因素后,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季度环比增长1.8%,增速比一季度减慢1.1个百分点。

  (注:数据已考虑季节调整因素;资料来源于央行调查统计司《20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同比指“比去年同期”;环比指“比前一季度”) 刘建平 制图

  记者观察

  央行罕见发布环比经济数据

  早报记者 罗晟 发自北京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调查统计司昨天发布《20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极为罕见地测算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环比(即比上一季度)数据(剔除季节因素后)。多位专家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政府部门在公布宏观经济数据时更多采用环比数据,可帮助市场和民众了解中国经济的真实变化。

  GDP环比明年公布?

  可见的是,国家统计局通常不会公布官方的季度环比数据,更倾向于采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称同比)的数据。面对外界的呼声,国家统计局已表态将采用环比数据,但至今仍未有实质举动。

  在今年4月和7月介绍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的两次回答均比较模糊。第一次,李晓超说,按照计划,可能在明年适当的时候推出GDP环比数据;第二次,李晓超说,环比数据到底能否反映动态变化,需要在慢慢观察以后,才能对外进行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李晓超强调,环比计算相应来说,比同比计算要复杂一些,并且它要剔除季节因素和节假日的因素,中国节假日和国外又不太一样,节日又比较频繁,直接拿国外的方法不能套用,国家统计局还要加强研究。

  昨天,早报记者向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新闻处处长张英香询问,环比数据是否会在明年公布。张英香回应:“以国新办发布会上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回答为准。”

  环比趋势性更明显

  三位研究者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经济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环比数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虑:

  首先,环比数据比同比数据反映的趋势性要明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环比数据是一个月一个月比较,周期短,能够表现更强的趋势性。而同比数据,是一年一年地比较,周期拉得比较长,趋势变化不能够很好地反映。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财政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刘国艳也认为,在研究宏观经济时,环比数据比同比数据的优越性在于,“能够较快找出经济转折点”。

  “它可以让人们率先发现经济出现的转折点。如果用同比(数据),可能这方面会被淡化,现在的研究学者都希望政府能够相应公布环比数据。”刘国艳说。

  其次,目前的中国经济越来越虚拟化,环比数据的重要性增强。赵锡军认为,以前中国经济是实体经济占主导,实体经济中如企业投资的变化、供求关系的变化周期较长,使用同比数据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而现在,经济的虚拟程度越来越高,金融资产、金融交易的部分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很多企业增加库存并不完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可能就是为等着原材料涨价时进行投机。

  赵锡军说:“整个经济出现交易的短期性趋势、虚拟化趋势。用一个被‘拉长’的同比数据不能反映出经济变化。”

  最后,环比数据使用越来越多,对消费者和投资者是更有利的。赵锡军认为,从信息的使用来看,价格信息、经济增长的信息,越来越多地被相关决策部门作为引导市场的导向型工具。在此情况下,市场有一点积极的变化,可能可以用来引导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

  但赵锡军同时指出,从规律方面来讲,可能还是同比数据更适合于经济学研究,而非环比数据。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主管李炜也认为,在研究银行贷款额度时,同比数据比环比数据更准确,原因是贷款额度在年末经过了一定的坏账调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