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高璐
作为央行主要倚重的回笼流动性工具和市场走势的“指南针”,央票的“退去”无疑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事情。
带着使命而来的央行票据,在回收过剩流动性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在从紧政策基调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更倾向于数量调控,即主要通过加大央票发行力度,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过剩流动性,上半年累计发行央票2.94万亿;而进入下半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宏观政策基调由紧转松,而央票也相应的减少了发行频率和发行规模,截至12月26日,央行下半年发行央票总额仅1.27万亿。
央票渐行渐远
7月三年期央票停发;11月一年期央票和三个月期央票相继从每周发行改为隔周发行;12月一年期央票停发,各期限央票发行频率降低的同时,发行量也呈现逐级递减态势。一年期央票每周发行量由10月初的800亿大幅下滑至50亿元的地量,而这同年初时,央行在每周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3个月、1年期、3年期央票及各期限正回购、单日回笼资金高达3300亿的资金回笼力度,已经相去甚远。
自2003年央票为回笼过剩流动性应运而生以来,1年期央票不但作为央行主要的回笼工具,同时还起着市场利率风向标的作用,成为央行调控市场利率水平的重要工具之一。但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放松,其发行频率和规模都逐步减少,发行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意义。
市场人士表示,“作为通胀时期从紧基调下的产物,央票发行量减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商业银行向社会投放贷款的动力,有助于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在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防止通缩逐渐成为政策目标的环境下,央票的暂别也成为必然趋势。”不过,随着扩大内需、保增长等一系列政策的生效,经济触底反弹,防止通胀可能再度成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届时央票的再度“出山”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稀缺导致收益率大跌
无论从发行量还是机构投资组合中的绝对比重来看,央票的抽身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问世以来,央票的累计发行总量已经接近17万亿,占同期债市发行总量的55%以上;从存量来看,目前市场14万多亿的债券托管量中,央票就占到三分之一,绝对数量高达4.8万亿。
央票作为最重要的配置品种,无疑成为银行等机构的第一重仓品种。其中,央票在银行的债券投资比重接近43%;而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40只货币基金央票持有占净值的平均比重更高达60%。规模如此之大的投资品种缺位,使投资者在短时间内不得将投资目光转向其它可以替代的品种,从而成就了年末中短债的这波“井喷”式的上涨行情。
短端收益率暴跌刷新记录低点,同时机构疯抢新债导致其认购倍数大幅飙升至二十几倍,目前银行间市场1年期限以内的现券收益率均跌至接近1%的收益率水平。
随着代表低风险、高收益的央票发行渐行渐远,寻找替代产品也成为不少配置型机构的当务之急。有银行交易员坦言,虽然相关主管部门已经明确2009年将明显增加国债发行规模,而金融债等品种年底发行已经明显提速,但是“想要补上作为短期优质品种的央票的发行空档明显还有距离。所以不少机构已经将目光转向高信用等级的中期票据,以及大型国企所发行的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