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刘明康:中美银行业相互开放应具对称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09:27 中国经济时报

  ■程实

  据英国《金融时报》9月25日报道,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接受该报采访时称,如果中国的银行获得在美国经营的牌照,中国政府可能会提高国际投资者在中资银行的持股上限。刘明康表示,如果要中国拓宽市场准入并扩大开放,双边合作非常重要,双边合作是基本,而且将会非常有帮助。

  在错综复杂的中美金融博弈之中,银行业相互开放的不对称性一直是双边合作缺乏的“次优均衡”。这种不对称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程度和趋势存在不对称,中国在WTO金融开放5年过渡期结束后大幅降低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政策门槛,并在国内市场不断加强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资银行却没有获得在美同等的互惠待遇,目前为止仅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中资银行获准在美设立分行,而且美联储总是以透明度、公司治理以及反洗钱法律架构不足为由对中资银行的后续进入持有“审慎态度”。二是开放压力存在不对称,华尔街一直对中国金融业开放颇有微辞,伯南克、保尔森和米什金等美国经济政要也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敦促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大幅深入;但中国却并没有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过高施加过多压力,而是以克制容忍的姿态充分表示了对美国金融主权的友善尊重。

  我们认为,中美双方理应在双边合作过程中共同致力于消除这种不对称性,特别是美国货币当局,应当在中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方面表现得更加开放和友善,因为中资银行海外发展对中美双方而言都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互动。在中国一方,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从宏观上看是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的客观金融需要,惟有在全球范围内给国际化的中国工商企业提供更加体贴周到的本土跟踪服务,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在开放中的和谐并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从微观上看,海外发展也是中资银行在改制上市后谋求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长过快和通货膨胀较为严峻的金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收紧银根的政策趋向给中资银行带来了国内传统存贷业务利润贡献增长有限的瓶颈,海外发展将给中资银行规避政策风险、谋求增长空间扩大创造条件,而且在中国经济过热倾向出现、中国资本市场长期高位运行的当下,以海外发展在多重市场分散经营风险也是中资银行理性扩张的必然选择。

  在美国一方,中资银行的更多进入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利好。一是有助于中美经济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中美经贸往来近年来持续增长,商业领域的双边项目合作和业务渗透日趋深入,中资银行的进入将为两国经济往来提供更为直接、更为体贴的金融润滑效应。二是有助于美国金融市场在“次级债风波”后的恢复,在风波带来信贷紧缩的背景之下,中资银行的进入将在丰富美国市场多样性的同时为银行间信心的重建提供外来助力。三是有助于美国银行更大程度享受中国开放的正反馈效应,中资银行的进入将在培育融洽合作气氛的同时给美国银行在中国发展提供反向帮助。

  双赢的本质意味着中美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都不会刻意阻止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我们认为,双赢之事却面临重重阻力的深层原因在于美联储在中美货币政策错配的宏观背景下试图以单边行动保障流动性的净流出,进而试图在以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小化美国物价稳定的同步受损。美联储9月18日出人意料的50基点大幅度降息形成了美国货币政策风向转变的清晰拐点,结合中国货币当局同期的谨慎收紧,双向变化之中中美利差不断缩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激励有所放大。由于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流动性泛滥的压力增加,美联储既不愿看到通货膨胀这一“货币现象”,又不愿接受资产泡沫再次吹起的结果,因此希望通过敦促中国金融开放提速来引导流动性东流。与此同时,美联储也不愿意看到资本流入给本已隐忧四伏的物价局势带来外部冲击,因此凭借“审批人”的特殊身份给中资银行的进入设立了较高门槛。

  我们认为,这种潜在的单边主义将使得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不仅妨碍中美两国金融市场在合作中的整体利益提升,也给各个领域进一步的双边金融合作带来了不利影响。美国政策当局应当在双边合作中表现出更为积极和主动的姿态,为中资银行海外发展双赢均衡的出现扫除障碍。正如博弈论中著名的“谢林定理”所示,约束自己随意性和自主性反而会增强自我主动性,美国在不对称性消除中的有所作为将为美国自己赢得更多更大的中国机遇。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