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央行银监会会诊跨行查询收费:叫停可能性很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 00:08 新京报

  本报记者 张诚

  跨行查询费在6月1日正式开收后,遭到了消费者一致声讨。

  本周二,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召集部分商业银行银行卡部门负责人讨论跨行查询手续费问题的解决方案。从目前反馈的消息来看,对待跨行查询收费的处理结果将在近一两日揭晓
,但跨行查询收费的调整空间十分有限,叫停的可能性很小。

  据悉,在银监会主导的这次会议上,银监会向银行提出包括暂停收费、若要收费允许客户每月享受一定次数的免费跨行查询等解决跨行查询手续费争议的七大方案。

  昨日,一与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跨行查询收费的处理结果将在近日出台,但叫停的可能性很小。

  据介绍,银监会在下发给各银行的解决跨行查询手续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综合考虑到我国

银行卡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服务还有待改善,结合持卡人和人大代表等要求,拟出台相关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考虑到持卡人的需要,也要有效抑制持卡人无度查询给银行带来的成本上涨。

  另外一位与会人士证实了跨行查询收费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的说法。他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跨行查询收费不存在明显的法律漏洞,符合《价格法》以及《商业银行价格暂行管理办法》,不过他也承认,“或许在告之方式上,在一些细节方面需要改进”。

  不过,有银行人士认为,可能有银行采用允许持卡人每月免费跨行查询数次的方式,进行变通。

  6月1日,国内五大银行向消费者收取每笔3毛的跨行查询费用,遭到了普通消费者的一致反对。先有广东省人大代表黄细花反对跨行查询收费,后有上海市民邓小姐,将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返还1.5元跨行查询收费。在舆论压力下,银监会本周二召集部分商业银行,商讨跨行查询收费的解决方案。

  ■资料

  跨行查询手续费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摘要

  暂停收费,妥善处理已经收取持卡人的手续费。

  升级系统,提供一定次数的免费跨行查询服务。

  银行必须升级ATM,当客户跨行查询交易时,必须出现收费提示。

  结合跨行查询的特点,将交易成功或者失败的交易信息和账户的余额打包传送,由客户自行选择是否要查询余额。

  已经收费的银行,应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于7月18日前将为什么要收费、怎么收费的定价依据、原则上报银监会,违者处10万~30万元的罚款。

  联合发改委、人民银行对收费事宜进行调查。

  ■当事方

  银联自称是反垄断组织

  银联总裁万建华称,国际

信用卡组织收费名目甚多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才减免费用

  跨行查询收费遭人起诉,统一国内卡标准面临双币卡阻碍,中国银联在近几年快速成长的同时,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昨天,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或许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中国银行卡产业以及中国银联近些年的变化。

  提到中国银联,就不得不提近些年中国银联走的

自主品牌之路,以及和两大国际信用卡巨头VISA以及MASTERCARD的竞争。

  万建华表示,银联当初成立的目的十分简单,就是进行银行间的联网通用。当时中国银行卡产业刚刚起步,银联也没有确立自主品牌的想法,但随着对银行卡产业认识的深入,建立我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强烈。

  从国际的情况来看,全世界的银行卡标准几乎完全被VISA和MASTERCARD两大组织垄断,如果不建立我国银行卡的自主品牌,我国银行卡标准将被外资垄断。

  万建华举例,“当初台湾的梅花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由于没有建立自主品牌,只能被迫接受国际卡组织标准,两大卡组织在台湾甚至连一个处理中心都没有,就占据了台湾地区银行卡产业的大部分利润。

  万建华称,如果不建立自主品牌,中国银联只负责维护联网通用“会活得很轻松”,“只是为了保住国内银行卡的自主标准,才走上一条凶险困难、甚至吃力不讨好的道路,这一路注定艰难”。

  他表示,就拿近两年大家关心的收费来说,其实两大卡组织的收费标准名目繁多,有几十种之多,近期它们还在世界各地提高收费标准。正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它们对中国的银行、商户给予了多种减免,一旦银联死了,两大卡组织获得了垄断,很快中国消费者就将承担这样的高费用。

  “所以说,中国银联是反垄断者。”万建华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跨行查询收费与反垄断并无必然联系。更有来自银行内部的人士表示,银行的这一收费行为“失范失策失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