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担保公司产生的必要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14:15 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网

  内容提示:我国担保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规模。本文回顾了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四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担保公司产生的必要性。

  从1992年开始探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探索起步阶段(1992年起):1992年,重庆、上海等地的私营中小企业为解决贷款难问题,并防止相互之间担保造成承担连带债务问题,自发地探索建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中国的中小企业担保实践开始起步。这个阶段中小企业担保实践的特点主要是企业互助,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资金帮助。但是,由于国有专业银行处于“卖方市场”,特别是缺乏地方性银行和非国有银行,银行业尚未形成竞争机制,造成担保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2、积极推动阶段(1998年起):1998年,江苏镇江、山东济南、安徽铜陵等城市探索采取设立担保资金和组建独立担保机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并开始进行试点。上海、北京等地开始以政府

财政部门与商业担保公司合作方式,由财政部门对银行作出承诺并推荐中小企业,由商业担保公司办理具体担保手续,对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的试点。这个阶段中小企业担保实践的特点是地方自我试点与资金扶持,试点模式呈现多样化。  

  3、规范试点阶段(1999年起):1999年7月1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也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商业银行配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出要求。这个阶段中小企业担保实践的特点是在多种形式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各级财政、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科技、农业、计划、工商等部门和工商联也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  

  4、体系完善阶段(2000年起):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开始进入制度建设、组建国家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完善体系建设阶段。提出:要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担保与再担保试点,探索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在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同时,推动企业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的发展。规定:对于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和市场化公开运作,并一律纳入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级政府部门一律不得操作具体担保业务。

  银联信分析:

  从以上四个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兴起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担保行业的兴起也有其必然性。制度经济学探讨了三个很重要的概念,其一:产权制度;其二:制度变迁,其三:交易费用(科斯定理)。从这三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担保公司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首先,从产权制度来看,我国银行的产权一般都界定给国家,造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所有者缺位,同时银行经营者一般都有短视行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大企业、大客户”身上,很少去关注中小企业。而担保公司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产权界定的非常清楚,所有者就是经营者,在市场有需求的情况下,实现了担保公司产生的第一个条件。

  其次,从制度变迁看,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往往体现在制度的变迁上,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是在这种轨迹中发展的,在制度不完善的时期,制约贷款发放的指标主要是信贷规模和行业因素,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这个时期就产生不了担保公司。而随着制度的变迁,银行的分工逐渐细化,要求也越发严格,对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也在加大,但这种制度的变迁没有促成体制的演变,一些限制风险的“好制度”往往成了限制业务发展的“坏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担保公司产生的第二个条件。

  最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国有商业银行放弃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交易费用是限制经济人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银行来说,其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很大的交易费用,而担保公司,人员少,效率高,相对交易费用就比较低。这样就实现了担保公司产生的第三个条件。

  [本文由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