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银行应警惕上市公司财务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05:43 中国证券报

  上市公司的贷款不良率与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率相差无几,有的行不良率还超过了公司类贷款的平均不良率,说明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质量并不比非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好

  上市公司通常往往被作为好客户,但根据有关数据分析,上市公司的贷款不良率与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率相差无几,有的行不良率还超过了公司类贷款的平均不良率,说明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质量并不比非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好。这些事实打破了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优
良的神话。这不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常规,却是我们国家的现实。

  银行身陷上市公司财务危机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对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非恶意财务危机和恶意财务危机是有明显区别的。

  非恶意财务危机的特点是:有过程、可以观察、有机会采取措施。这类公司的财务危机从出现问题到恶化一般都有一个时间过程,客户经理如有经验可以及早发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

  恶意财务危机的特点是:突发性、隐蔽性、难以采取措施、损失巨大。突发性与隐蔽性是紧密相联的。很多出现问题的上市公司往往采取多种手段隐蔽公司经营不佳和违规的实际情况,维持表面的繁荣,一旦意外情况发生,纸终究包不住火,公司的负面情况突然暴露出来,公司立刻陷入困境。银行到这个时候采取措施也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恶意财务危机的制造者就是利用前述所讲的关联交易陷阱、虚盈虚亏陷阱、重组陷阱等多种方式掏空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或母公司,从而损害银行的利益。

  恶意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根据债务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债务人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则主要是通过关联交易,将资产和资金向上市公司转移,掏空母公司,进而使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收回。

  债务人是上市公司,则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或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将资产和资金向母公司或大股东转移,侵吞上市公司利益,使债务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轻者使上市公司效益下降,重者导致上市公司严重亏损,直至退市,银行贷款血本无归。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包含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近几年的情况证明,这类集团公司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危害更大。包含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又称为“系”,有紧密型和松散型之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有70个系,涉及551家公司。国外研究表明,集团性企业较易出现掏空和关联贷款的问题。

  集团公司客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多、分布广、多头贷款、风险不易控制。集团公司多者有上百家,少的也有几十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若干家公司由于戴着上市公司的光环,所以向银行贷款比较容易,那些非上市公司有上市公司担保或集团内公司担保,一般也能得到银行贷款。这样,一个集团公司多家企业的贷款加起来就十分巨大,往往债权人是多家银行,而且涉及一家银行的多个分支机构,各家银行都不好控制风险。特别是内部企业产权关系比较复杂、控制人有意隐藏关系的众多企业,银行往往不以为是集团内部公司,而分别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

  二是更加复杂的关联交易,更容易隐藏利润和造假。集团公司的复杂结构为内部的关联交易提供了天然的保护,更为恶意者重复计算收入、成本和费用,从而虚增规模,隐藏利润和造假创造了条件。

  三是资金链条长而脆弱,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陷入瘫痪。

  四是公司的股权结构纵横交错,实际控制人不易被发现。

  集团型公司由于有以上特点,所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诱使很多银行投放贷款,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惨重。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可以分为金融制度的缺陷与信用文化的缺失两类,二者又往往是共存的、互为影响的。

  金融体制缺陷主要表现在现行金融制度对企业的支持不够,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有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大多都近似地形成“初期发展-快速扩张-快速的短期资金融通-再扩张-资金链条紧张-危机-溃败”的路线。那些出问题的上市公司虽然有初期的上市募集资金,但一旦采用过于激进的发展模式及战略定位的不准确,就使得收获期到来之前这一时段效益低下,从而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其他融资渠道又不顺畅,资金缺乏必然使其财务危机出现。而含有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如果战略失误和发展激进,而正常融资渠道又不顺畅以及长期融资渠道的缺乏,则必然先掏空上市公司的资金,然后从各类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种渠道不择手段地“吸来”资金维持其高速扩张的需要。由于缺乏长期融资渠道,导致依赖短期资金来“借短补长”,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便出现资金链条断裂,溃败。

  信用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制造恶意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及集团公司的控制人根本没有信用观念。这些人不择手段地搞不平等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虚假出资、挪用资金等,更有甚者在二级市场操纵股市,违规护盘。信用文化的缺失是道德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些是来自金融体制缺陷的诱发。如正规融资渠道的短缺极大制约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诱发了替代式的非正规融资途径。另外,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到位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银行应如何应对

  尽管上述问题要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信用制度的完善和建设以及政府加强监管来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银行目前阶段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减少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建立科学严密的上市公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上市公司由于处于资本市场最活跃的第一线,既有条件赢得发展先机,做大做强成为优质客户,又有可能利用上市的条件弄虚作假制造财务危机,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这类客户要特别给予关注,既不能不加区分地把所有上市公司当成最好的客户,忽视信用状况,轻易放贷,又不能视之为老虎拒之千里之外。要解决上市公司良莠不分的问题,首先必须在公司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上市公司的特点建立更加科学严密的上市公司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之更能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信用等级,这样银行的放贷才有科学的依据。其次,要特别关注含有上市公司的集团性客户,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集团客户统一授信工作,合理确定银行对集团客户能够承受的风险总额。

  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督。如前分析,制造上市公司恶意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是关联交易。因此,对于上市公司客户的关联交易必须要更加严格地监督。要特别强调贷后的精细化管理,要选派有财务分析专长、有责任心的客户经理做好财务分析,时时关注、分析企业各项财务报表,从各项指标中发现问题。另外还要有技术上的支持,要加快开发像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使我们对上市公司特别是含有上市公司的集团客户的信息动态掌握,控制风险。

  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处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及其所在的集团客户的风险要建立有效的处理机制,公司客户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客户,特别是对于那些跨区域、跨行业、产权关系和组织机构复杂、关联交易频繁的大型集团企业,要全行上下配合行动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信息渠道畅通的体系,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银行间要加强沟通,加大金融同业共同

维权的力度。一般上市公司涉及的金融债权人不仅仅是一家,由一家银行单独保全资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各行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各银行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一齐掌握担保、抵押、关联企业等信息)的基础上,共同监督上市公司的资金运行和关联交易,建立共同维权的处理机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