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垂直管理不能急于求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14:59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 |||||||||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信贷分析师 王静雨) 摘要:尽管审贷分开的业务流程是银行信贷系统再造的基石,但如果将垂直管理体系单独使用,而没有与其他软、硬件措施配套,这套体系发挥的作用会受很大限制。国内商业银业普遍存在客户评级指标设置随意性大,历史数据参照价值低的现象。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强行推行信贷流程的垂直管理,可能会造成审查、审批人员无从判断,从而加大了贷款 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国内众多银行的信贷体系亦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些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已经或即将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开展合作,重新设计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部分银行的信贷业务系统已经上线运营。尽管不同银行具体的实施方案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但这些咨询公司风险管理理念已获得国内银行业的认同。 中国银行业的大部分业务目前为信贷业务,但信贷过程中过多的人为因素,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很难达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监管要求。目前很多银行的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了垂直信贷管理体系,但部分行将垂直管理体系单独使用,没有与其他软硬件配套,使这套体系发挥的作用受很大限制。 比如,目前国内的许多银行给贷款客户评级,基本只是根据金额和风险度来评定,评定指标没有科学根据。更重要的是,这些指标的权重大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能科学地反映贷款风险,且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不尽如人意。国内很多银行在设计指标和权重时只简单地表示为一张打分卡,每笔业务表示为一定的分数,对应相应的级别。很多客户经理都知道这种计算公式,人为操作造成虚假信息,从而导致风险发生。 除指标权重随意性很大外,没有历史数据或历史数据的可用性太差也是国内银行业的通病。企业的历史数据是信贷体系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从中可以根据前两年的企业行为来发现企业经营的变动趋势,从而达到提前预防风险的作用。很多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参照价值太低,只有借款企业的基本信息,对于可能引起风险的一些更为隐蔽的情况往往缺少记录。如关联集团情况、股东股权情况及合作关系等。 由于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不重视数据收集与数据管理,在风险分析与控制的重点放在了调查人员、审批人员的粗浅了解和主观判断上,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用于建立历史数据库的资料更是不够。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信贷垂直管理的推进。实际上,在数据贫乏、资料残缺的情况下,强行推行信贷流程的垂直管理,可能会造成审查、审批人员无从判断,从而加大了贷款风险,最终得不偿失。 组织架构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配套的组织架构,再好的信贷系统都会面临道德风险。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此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为配合新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营,光大银行于2003年将总行信贷管理部拆分为信贷审批部和信贷控制部,并设立了华东、华南、华北和总行四个审批中心。华东、华南、华北三个审批中心向总行审批中心负责;审批中心作为信贷的核心组织实行完全垂直的管理体系。在信贷业务的流程方面,该行规定:客户经理提交贷款材料,由审批官审批,汇总到审批中心后,审批中心再授权放款部门放款,分行没有审批权力。这样,前台(客户经理制)、中台(审贷专业化、首席信贷官与信贷官制度)、后台(共享服务中心)构成了光大银行新的信贷组织构架。 但是,对设立区域性审批中心,并对总、分行实施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许多银行还是心存畏忌,担心自身的控制力,也担心影响信贷业务的发展。 从总体上说,信贷流程再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实现持续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对尚未行动的银行来说,应该未雨绸缪,放眼于长远,把信贷流程再造作为银行再造的中心工作。但是,决不能简单地以为上收权限、垂直管理便是信贷再造的“法宝”。 [本文由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www.unbank.info)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银联信或新浪网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