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1.“打新”类
没落状态:边缘化
当股市倒戈,“打新股”类首当其冲成为2008年银行最为失意的理财产品。
随着新股频频跌破发行价,风光一时的打新理财产品收益不再。统计显示,今年1~3月,打新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分别17.15%、12.62%、12.21%,到4月份时已降到10.87%。收益率下降直接导致其面临退市尴尬。1~4月,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发行了103款,到5月时仅有两款仍在发行,占银行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不足1%。而截止目前,新股申购产品基本停止发行。
NO 2.QDII
没落状态:走向冰点
净值大幅亏损的QDII产品,已成为各家银行的烫手山芋。受金融海啸直接影响,截至10月31日,银行系QDII产品收益持续下滑,首次跌入“二毛”时代。中资银行46款QDII产品中,正收益的仅有3款,亏损超过50%的有15款;外资银行的207款QDII产品亏损超过50%的有97款,占比近五成。
近期,QDII理财产品发行极度萎缩,并首次跌至个位。近四个月QDII理财产品的发行数仅为2008年前6个月总数的二成,中资银行的QDII发行几近停滞。评论认为,发行银行的热情降至低点,是该产品发行缩量的主要原因。
NO 3.银行FOF
没落状态:被迫展期
以“优选基金”、“抗跌”为口号,在海外顺风顺水的银行FOF移植到国内之后,却遭遇水土不服。
统计显示,除部分发行于2007年的银行FOF产品至今能保证略微盈利外,多数产品均亏损,甚至低于同期一些基金表现,更与当初动辄20%以上的预期收益大相径庭。至此,FOF产品优中选优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抗跌性也饱受质疑。
更为尴尬的是,银行FOF产品期限通常都不超过2 年,短期设计使得大部分银行FOF几乎没有翻盘离场的可能。目前,银行将类似产品到期后延期,已成为避免投资巨大亏损的普遍行为。
NO 4.结构性
没落状态:日渐势微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火爆行情之后,结构性理财产品今年显得时运不济。受到市场风向突变冲击,习惯看多的结构性产品终为误判“买单”。
截止10月底,2008年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共有479款,尽管大都设定了保本机制,但已经到期的大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均未实现预期收益,收益很低甚至为零。还有部分不保本产品本金出现亏损。
近期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减弱了银行推出结构类理财产品的热情和信心。数据显示,从9月份开始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逐步减少,10月份相比8月份减少了一半,且正面临严格监管。
NO 5.挂钩澳元
没落状态:“亏损王”
从收益率冠军到超过30%的亏损,澳元理财产品在短短几个月内大幅高位跳水,引发了银行澳元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
在2008年上半年外汇理财产品市场中,升值加8%~9%投资回报的双重收益,让澳元理财产品拔得市场头筹,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然而,让众多跟进的投资者们始料不及的是,下半年澳元跌势猛烈,3个月的时间跌幅接近40%。此后全球性降息随之而来,前所未有的寒意,让进入这一市场的投资者们不得不为忽视汇率风险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