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产品命名亟待规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 07:2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存款产品”非存款理财称谓陷阱多银行理财产品命名亟待规范

  证券时报记者 张若斌

  本报讯 一般来说,银行定期存款总是保本保息的,但近期不少银行柜台销售“存款产品”却频频出现大幅亏损,引发客户强烈不满。针对目前理财市场上充斥着“结构性存款”、“双利存款”、“挂钩存款”等大批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有专家表示,监管部门应当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命名方式,还存款人以信心。

  不保本的银行“存款”,让不少投资者迷惑不解。今年7月,汇丰银行客户方先生选择了该行的“双利存款”投资产品,总共存入17余万美元和11余万加元。由于汇率的变动,一个月后该项资金被转为澳元,由此损失30余万元人民币。方先生认为,所谓的银行“存款”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任何风险,汇丰此举属于明显的误导客户。

  对此,汇丰银行方面称,方先生曾在汇丰银行购买多款理财产品,但方先生认为收益不高,所以主动致电汇丰银行客户经理张某,请后者推荐一些收益较高的产品。之后双方在电话中进行了多次沟通,方先生最终选中了“双利存款”。汇丰银行对产品的特点、风险进行了详细的披露,而且所有文件均得到了客户方面的签字确认。由于客户本人选择挂钩澳元,而该产品到期时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包括澳元在内的非美元货币大幅贬值,才导致亏损。

  显然,双方的争论焦点在于:“双利存款”究竟是一款保本保息的定期存款,还是一款汇率挂钩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对此,有银行理财专家指出,所谓的“双利存款”,事实上是一种集定期与外币投资于一身的个人投资产品,用于外币投资,期限较短,挂钩外汇汇率,使客户有可能获得外币定期利息和期权收费的双重收益。因此,仅仅从法律角度上看,“双利存款”本质上是一款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汇丰银行的理财合同无懈可击。

  事实上,自2003年11月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率先推出“汇得盈”个人外汇结构存款理财产品后,以存款为名销售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成为银行业内的“潜规则”。不少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在普通投资者眼中,去银行存款总是无风险的,因此在高收益率的诱惑下,不少投资者直到持有期满也未获知该产品风险。但是,今年两大因素改变了5年来理财市场的游戏规则。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使得一些原本低风险的产品出现大幅亏损,二是部分外资银行为开拓市场太过激进,以“结构性存款”、“双利存款”、“挂钩存款”等名称来包装一些与海外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挂钩的高风险产品,导致亏损连连。

  对此,有专家指出,监管部门应当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命名方式。“结构性存款”的英文名为“Structure Product”,也可称为“收益增值产品”( 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s)。无论如何,都与存款(Deposit)扯不上任何关系。按照我国银行法的定义,“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的资金或货币。而无论何种理财产品,都是个人持有的一种投资品种,显然并不符合上述定义。因此,以“存款”为名销售各类理财产品从字面上站不住脚。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