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银行业内人士消息,银监会有关部门近日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有关QDII理财产品风险问题。会议召集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相关负责人,对当前出现的市场风险以及产品设计销售环节的问题进行调查。在此之前,银监会还要求商业银行全面自查并汇报理财产品风险。
会议上,银监会有关领导询问当前银行是否还在销售QDII理财产品,得到的答案是,目前中资银行QDII产品基本全部停止销售,但外资银行仍不断有QDII产品推向市场。
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有关人士在会议上建议:“银行现在不要再做QDII产品。”
同一时间,理财周报记者采访高盛香港一位执行董事,该人士说,现在香港也是这样,香港金管局忙于处理有关雷曼兄弟迷你债产品。
但是他指出,香港的情况跟内地不一样,在他看来内地理财产品中当前风险最高的就是QDII结构性“非保本”产品,由这类产品引发的收益及误导误销问题会在近期大规模出现。
银行自查风险已成“常态”
一中资银行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说,银监会10月底的时候的确要求银行自查理财产品风险,主要检查是否有表外风险被转移到表内。
也就是说,是否存在银行给客户“担保”理财产品保本或者保证收益的情况。因为如果银行用自身信誉或者自营资金给理财产品做担保,那么发生风险时则要拿自营资金出来赔偿,这样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代客资金风险就被转移到了资产负债表内——这就是银监会主抓的风险问题。
自查过后,商业银行需向银监会提交有关理财产品风险分析报告,如果存在严重风险的产品或者类似情况,要向银监会单独汇报,银监会要“单独约谈”。
该人士认为,中资银行这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小,而外资银行QDII方面的问题,则应该需要经常被“约谈”。
“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比较上看,的确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要好于外资行。在会议上,中资银行对于哪些产品风险最大,目前的收益率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进行了详细汇报,而外资银行基本不提收益率方面的情况,只用'在收益率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类语言代替。”
另外,在销售方式上,外资银行也相对激进。会议上并没有提到对于发生风险的产品如何对客户进行赔偿等问题。而从目前状况看,如果销售环节没有发生问题,不管银行还是监管层都认为,银行不能承担代客资金风险。
陆港处理产品亏损程序不同
前述高盛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我认为,内地目前最容易出现的状况就是,一些QDII结构性不保本产品,产品设计时往往含有衍生结构,容易放大亏损,在销售环节也不易向客户讲清楚。如果销售人员故意隐藏风险,凸出收益,则非常容易出现误导误销或者欺诈销售的情况。”
“内地200多款QDII产品中,可能有20款是这种产品。从现在看来,渣打和东亚发得最多,其他都是挂钩基金,也就是你们称为FOF基金中的基金产品,这种投资者应该不会有什么理由可以去状告银行。”
而香港现在的状况则有所不同,有关雷曼迷你债的抵押品出现了问题,导致投资者的资金最后被清算,投资者可以选择赎回,也可以等到雷曼破产清算完毕,再看抵押品还值多少,然后才是检查其中有没有误导误销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