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乏创新 中资行理财只赚吆喝不赚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 08:00 每日经济新闻
日前,根据上海银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沪上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实现猛增,其中非保本理财产品销售量更是接近去年全年销售量。但记者了解,虽然中资行理财产品销售也取得“开门红”,但由于利润微薄,理财产品销售可谓“只赚吆喝不赚钱”。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沪上中外行实际发售理财产品237.75亿元,截至3月末,上海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余额337.3亿,比年初增长23.67亿。虽然其中中资银行销售占大头,但利润之薄也令人惊讶。以某中资银行为例,全年销售理财产品超过500亿元,却只实现中间收入1.5亿,理财产品利润率仅0.2%。同样,根据上海银监局数据,去年上海银行业共推出个人外汇理财业务(指数挂钩理财产品)24项,其中外资银行揽下21项,而中资银行仅有3项。 “创新能力低导致品种雷同,银行间相互压价,是导致理财业务销售多而利润不足的关键原因。”业内人士分析,根据客户需要去采购产品,以及与国际投行联合开发,是目前个人理财业务较为常见的两种模式。对大部分中资银行来说,因不具备构造复杂衍生产品的能力,只能通过向交易对手询价方式开发产品,或转售外资银行的产品。 如目前中资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中,非常普遍的挂钩LIBOR利率产品,中资银行一般把这些外币存款本金按照略高于LIBOR的利率拿到银行间市场上拆借,从中赚取利差。目前一年期LIBOR利率为5.28%,而银行为吸引客户购买产品,纷纷提高产品收益率,一些产品收益接近5%,和LIBOR的差距已相当小,银行赢利空间非常低。 同时,由于中资行技术和研发力量薄弱,不具备较强自主研发创新产品和定价的能力,在技术含量较高、对资金运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创新业务领域,如衍生交易、通过国际资金市场运作获取理财收益的产品,几乎空白。不少中资行发售的高收益外汇产品,基本都借助海外投行提供的通道,以结构化票据为载体构建境外投资组合,收益大头被海外投行获取。甚至有银行直接将外资行产品包装后拿来销售,只赚取1.5%左右“代销费”。 一资深财经评论员认为,由于缺乏创新、个性化的产品,中资行培养的只是国内居民的理财意识。随着外资行日益广泛介入,真正有价值的理财产品问世,这些被中资行“培养”的居民,必定将投入外资行怀抱,中资行为外资行做了“嫁衣”。陈珂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