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煤制油项目面临多种风险 过热迹象值得警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15:42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从2005年起,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在6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运行,为应对飙升的原油成本,今后5-10年,我国将以陕西、山西、云南和内蒙古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制油产业发展,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存度。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将向多个煤炭液化制油新项目投资大约150亿美元。

  为在煤炭转化和发展石油替代能源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国近两年已开始煤制油产业化试点。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神华煤炭直接液化制油项目通过专家评估。8月25日,神华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工建设世界首套直接液化的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建成投产后,可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年,其中汽油50万吨/年、柴油215万吨/年、液化气31万吨/年。

  目前各地发展煤制油的热情很高,拥有煤炭资源的省份都纷纷集资、引资或合资,建设或开展大型煤制油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规划。截至2006年底,在建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规模达到4017万吨/年。

  【银联信分析】

  一、“煤制油”技术简介

  “煤制油”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加工生产油品。煤制油技术可分为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间接液化制油两大类。

  直接法煤耗低,3吨煤出1吨油,但直接法反应条件苛刻,对设备材质要求高,而且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建设大规模的工业化装置;间接法大约是5吨煤制1吨油,目前国外已有3套工业化装置运行,国内只有中试装置。

  二、国际能源趋紧催生国内煤变油项目争夺战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一直牵动着经济运行最为敏感的“神经”,而近几十年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造成石油价格持续上涨、频繁波动。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自2003年初的每桶30美元一路上涨,2005年突破了60美元大关,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变得越来越敏感。

  一面是国际油价飙升,一面是中国需求猛增,石油进口量大幅上涨。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2004年全年石油日平均需求量比上年增加80万桶,增幅为14.5%。大量的需求使石油对进口的依赖明显增强,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为3.5亿吨,原油产量为2亿吨,原油缺口将达到1.5亿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超过40%。

  能源危机使能源替代产业呼声越来越高,在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的我国,曾备受置疑和争论的煤制油战略浮出水面,政府谨慎、稳妥的发展步骤依然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煤变油迅速成为煤炭行业热门投资项目。

  三、煤变油项目风险分析

  1、投资风险

  煤制油项目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设备的引进占了绝大部分份额(以直接液化项目为例,总投资中,液化约占40%,油品加工占25%,制氢占20%,总体来说固定资产投资将近90%),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提高投资规模,以减少基础设施类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才能提高项目的收益回报率,即项目规模越大,收益率越高。要达到比较好的收益,至少要年规模产量达到100万吨油品,这大约需要100个亿的投资额,启动资金约为30亿人民币。但我国规定“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3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就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因此,煤制油项目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

  虽然第一个“煤制油”项目落户神华,但神华决策层本身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巨大风险还是相当顾忌:拥有神华集团80%以上资产的神华能源2005年年中在香港上市,而就在上市前几个月,煤制油公司却被剔除在外,理由是:项目风险太大,亏损很难避免。而神华煤变油项目也是最终在“煤制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的观点支持下,于2004年8月在四大保险公司75亿元巨额保单下得以顺利实施。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煤制油”产业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

  2. 技术风险

  现在国内煤制油技术仍未完成产业化前的试验过程。

  煤制油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也只有南非SASOL公司的间接液化技术;在直接液化技术中,美国、德国、日本均号称拥有成熟的技术,但均未有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例子。

  目前,国内煤间接液化还处于中间试验阶段,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目前形成了可建16万吨工业示范工厂的技术; 山东兖矿集团年产100万吨的间接液化项目处于前期的研究阶段。煤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神华集团的工程项目在建设当中。预计在2007年建成一期工程三条生产线当中的一条,年产油量为100万吨,而这也只是一条“工业示范生产线”。

  3、市场风险难预料

  煤炭价格每上涨100元/吨,每桶煤制油的成本就增加5-8美元。时至今日,煤炭价格已经比神华项目评估时的80元/吨上涨了4倍。此外,到装置投产时,水、电、汽、运输等费用和人工费,也将远远超出评估时的水平。这无疑会抬高煤制油的成本,带动产品价格上扬。国际油价的变化也将影响煤制油产品的竞争力。俄罗斯财长库德林3月21日表示,国际石油价格高峰期已基本过去,今后国际石油价格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风险影响下,可能会在个别时点有所提高,但从长远看,国际石油价格将走低。如果油价大幅下跌,煤制油将面临石油产品的竞争风险。

  4、项目一哄而上的竞争风险

  随着神华煤制油项目的上马,一大批的煤制油项目都闻风而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中国在建和拟建的“煤制油”项目总生产能力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额高达1200多亿元。

  当前,几乎在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谋划上马“煤变油”项目,除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陕西之外,山西、山东、甘肃、贵州、安徽、河南、新疆等地也跃跃欲试,国内数得出来的大型煤业集团很多都正在进行“煤制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5、面临国家的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风险

  目前有关中国煤制油工业的具体发展战略,国家还未出台正式的行业发展规划。煤制油产业能否在“十一五”期间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除神华集团之外的第二个煤制油产业项目将花落谁家,哪些省区将列入国家战略布局考虑,都还是未知数。

  四、煤制油争议不断

  与各地煤制油项目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同时,近几年来,有关煤制油的争议也一直不断。

  赞成者认为,由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而煤炭资源却比较丰富,煤制油是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方法。有专家指出,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看,“从中东进口原油需要长距离的海运,还要经过狭窄的马六甲海峡,一旦国际政治局势突变,国家石油安全可能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这一点上说,发展煤制油是必要的。”

  而且,赞成者表示,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约在2000亿吨左右,如果按目前的22亿吨的年消费水平,煤炭可采年限在100年左右,这远远高于我国石油的可采年限。

  但持反对观点的专家则认为,以一种稀缺资源去替代另一种稀缺资源并不可取。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就表示,“各国大都将煤制油当作一种技术储备,我并不反对拥有煤制油技术,并拥有一定规模,在油价比较高、煤炭生产成本不完整的条件下,可能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但要以煤炭资源替代石油,进而大规模的商用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他指出,虽然中国煤炭总体储量不小,但人均煤炭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60%,煤炭资源也是有限的,拿大量煤炭去发展煤制油并不经济。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指出,煤制油是用一种稀缺资源去换另一种稀缺资源,转换之间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尽管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煤制油进行了技术储备,但真正投资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国家只有南非。上世纪50年代,南非是为了克服石油禁运,才专门成立南非沙索尔公司,通过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汽油、柴油,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专家还流露出一种担心:如果漠视资源的稀缺性,大量上马煤制油等煤化工项目,势必会大大增加我国煤炭的产量。那么,很可能用不了100年,我国的煤炭资源就将会消耗殆尽。

  五、发改委为煤制油“紧急刹车”

  面对各地的投资冲动,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7月下发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称,煤制油品和烯烃尚处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还存在技术和工程放大风险。目前一些地方开工建设的十几万吨规模的煤制油、煤制烯烃装置多数不够经济规模,技术不够成熟,建成后将类似小炼油、小乙烯属于淘汰之列,且这类装置投资巨大,动辄几十亿,具有较大投资风险。《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由于3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一般企业根本没有实力承担如此巨额的投资,事实上这等于给各地的煤制油投资冲动踩了一脚刹车。

  因此,鉴于目前煤制油项目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

商业银行应对煤制油项目进行慎重决策,待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明晰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信贷考虑。

  [本文由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