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银行理财产品春光难觅 曾出现无人购买场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1日 15:40 厦门网-厦门晚报

  现在,投资渠道多了,银行理财产品刚推出时的盛况逐渐成了市民的记忆:投资获益越来越少,银行经常遭遇乏人喝彩的局面,甚至还出现过一期产品无一人购买的尴尬。

  虽然,各家银行也一直努力改进产品,希望扭转销售持续下降的窘境,但股市、基金如此火爆,什么时候才有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席之地?

  20万港币几乎颗粒无收

  

  本周,市民曾女士和银行签订协议,以本金93%的价格,赎回了手头持有的一款理财产品。3年来,除了第一年取得的4.5%的固定收益,她投资的20万港币几乎颗粒无收。因为产品所挂钩的6个月港币HIBOR早已大大超出了当初设定的收益区间。

  然而,根据产品条款,只有银行拥有在2010年前终止

理财的权利。所以一听说开放赎回,身在香港的她就赶紧委托家人办理了相关手续。

  如果是现在,曾女士或许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厦门国际银行发行的一款类似产品,不仅理财期限缩短到了6个月,而且只要挂钩指标连续三个银行工作日超出约定区间,产品就会自动到期。而厦门中行正在销售的一款收益与债券基金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则提供了3%的保底收益。

   曾出现无人购买场面

  但是,产品的改进却扭转不了销售持续下降的窘境。

  “2006年的情况就已经够糟的了,今年的形势恐怕还会更糟。”我市一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显得相当无奈。她说,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例,2004年刚推出时,一款产品在厦门的销售额最多时能达到四百多万美元,少的也有一百多万,而现在已经降到了几十万。尤其是挂钩型的浮动收益产品,虽然预期收益很高,但客户根本不买账,甚至出现过一期产品没有一个人购买的尴尬场面。

   遇冷原因之一:

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的快速升值无疑是外汇理财产品遇冷的重要原因。厦门中行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今年第一季度的结汇量同过去相比有了大幅上升。虽然这与结汇的年度总额管理有关,不少人在年初就将五万美元的额度集中使用,但规避

汇率风险也是结汇的原因之一。外汇理财产品的名义收益远高于人民币理财产品,但许多人还是宁可结汇。

  不过,升值也并不能完全解释理财产品销量的持续下降,因为人民币产品的销量也在减少。有业内人士表示,过去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厦门能募集到一两千万的资金,现在只有一两百万元。

   理财重点转向股票基金

  “厦门人已经把理财重点转移到了股票、基金上。”一位银行的业内人士答道。与股票型基金相比,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只比定期存款略高的收益水平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而预期收益较高的挂钩型产品,却由于产品复杂难懂,且屡有达不成预期收益的不良记录,难以得到投资者的信任。

  “像今年这样的牛市,谁炒股谁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罢了。”虽然股市同样有着很大的风险,但许多人都抱有这样的心态,认为牛市掘金的风险很小。

   春天还相当遥远

  “有些银行已经接近于放弃挂钩型产品了,风险偏好高一些的就推荐基金,低一些的就推荐固定收益产品。”厦门交行的一位产品经理说。但他对交行的产品还是信心满满。

  “交行推出的‘辉黄’系列产品,算是基金中的基金,由交行帮你选择市场上最顶尖的基金,所以销量不仅没有受到牛市的影响,反而大受欢迎。”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受欢迎产品,与单只基金在我市上亿的募集规模相比,也是少得可怜。面对股市的火爆,银行理财产品的春天还相当遥远。

  本报记者 林劭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