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戴磊
一位朋友留学国外,数年中第一次回国,为兑换外币去了银行。看着“浩浩荡荡”的百人排队场景,他不解地问我:“为什么没人用网上银行?交水费电费的也要专门来银行?”
网上银行当然有,而且近几年发展迅速,功能日渐完善。统计显示,到去年,中国网上银行使用人数已经突破4000万,不过这个数字尚不足以让银行网点的负担有实质性的减轻。
一位正在银行排队的客户告诉记者,他的网龄已有五六年,却还没有使用过网上银行,不是不想,也不是不会,而是不敢。有同样担心的人不在少数,调查显示,目前仍有61%的非网银用户由于怀疑网上银行安全性而不使用,网银的安全性仍旧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关注各病毒预警机构发布的病毒警报,不难发现,专门针对网上银行的病毒可谓“常见常新”。关于病毒受害者的消息也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上海的唐先生就因病毒“网银大盗”损失3万元。他一气之下,将银行告上法庭。广东的一对夫妇存有8.8万元买车款,却被网上偷盗,转移到了福建。
那位客户说:“也许中网银病毒的人不多,可谁没中过其他病毒。像我们这样的普通电脑用户,但凡机器中毒,立刻手足无措,甚至中了毒也不知道,还是小心为妙。”
复杂的网络环境让很多普通用户叫苦不迭。他们只能按提示升级杀毒软件,安装系统补丁,等等。然而,这些措施更多时候只能起到事后防范的效果。
最近,一个叫“熊猫烧香”的病毒轰动网络,上百万台机器中招。受害者的系统几近崩溃,只剩下满屏幕的熊猫捧香作揖,让人哭笑不得。经分析,此病毒在技术上并无“突破”,而是将多种病毒改头换面。结果,众多杀毒软件无法应对,一般用户又无力防范,一时间,“满城尽烧国宝香”,损失惨重。
幸好“熊猫”没有携手“网银大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一事件突出反映了现有杀毒软件事后防范的无奈,今天的病毒库杀昨天的毒,用户只能祈祷明天不再中今天的毒。计算机高手敢于不使用任何防护软件,让自己的系统“裸奔”,他们有足够的警觉性和有效的解决办法。然而,普通用户占绝大部分,他们“穿”得严严实实也有任人宰割的可能。
有报道说,一条病毒木马的制作、传播、盗取密码的黑色产业链正在形成,这无疑加大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担忧。在各式各样病毒的挑战下,无力应对的网民只好对网上银行说“不”,毕竟,资金损失要比系统崩溃严重得多。
尽管困难重重,各家银行在推广网上银行方面依然不遗余力,因为相对于传统银行而言,网上银行成本低廉、交易便捷,它同时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减少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解决安全这一最大难题,网上银行自身也在不断变革。比如,工行在推出成本较高的U盾后又发布了价格低廉的口令卡,建行在去年改版网上银行,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关闭有潜在危险的功能选项。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网银的安全性,但让一般用户无法预知的网络环境依然是网上银行普及的巨大障碍。互联网、局域网、移动硬盘,面对着从各处泛滥而来的病毒,很多用户根本无法判断应用网银是否安全,现有的防毒软件又不能给他们足够信心。只有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民安全感,才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网上银行。一些专家提出,对于银行来说,网银安全性需要它们不断改进,同时寻找客户的安全性和业务应用性的平衡点;对于用户来说,必要的防范手段必须掌握,否则一人中毒,多人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