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2日17:40 钱生钱

  2018年央行人民币汇率走势

  经过2015年和2016年人民币汇率血雨腥风的走势,又经过2017年人民币汇率突然间的升值逆转,2018年人民币汇率会如何运行呢?

  文/博闻

  汇率是一国金融之根本,央行是汇率走势掌舵人。央行能控制好汇率走势,说明一国经济在正常轨道运转,而央行一旦对汇率失去控制,那可能该国的金融体系面临危局。经过这几年的“磨炼”,我国央行已经可以掌控内外因素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冲击。2018年,央行还需要进行哪些动作呢?

  一是中间价管理。这是最直接的汇率管理,也是2005年汇改至今央行运用得十分娴熟的汇率管理方式。中间价清晰的传递出政策意图,能够很好的稳定汇率预期。汇改说到底是改中间价,是央行要淡化中间价的政策意图,朝市场化的方向努力,让中间价能够更多的发挥市场基准价格的作用,直至其与市场价格融为一体。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处理好市场基准和政策意图两个角色定位之间的平衡。新汇改以来的实践表明,放弃中间价管理的时机还不成熟。新汇改试图使中间价从不透明变得透明,而2017年5月底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实际上又重新增加了央行的操作空间。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预期逆转,再次证明了中间价管理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二是离岸汇率管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扩大,离岸汇率对在岸汇率产生重要影响。央行通过收紧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调控短期利率的方法阻止汇率贬值,起到良好效果。但该方式仅适用于短期打击投机势力和遏制贬值预期。

  三是货币政策管理。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朝市场化方向推进,金融开放扩大,对中间价的管理逐渐淡化,汇率波幅扩大直至取消,离岸在岸汇率逐步融合,市场化管理手段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时迫切需要将汇率管理纳入广义货币政策框架,构建市场化的汇率管理体系。例如,“货币政策+口头干预”是发达国家汇率管理的主要方式。理论上,如果实现了自由浮动,汇率变动成为货币政策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常态下,升值和贬值都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政府不需要特别关注。经济过冷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自然导致本币贬值,汇率贬值会通过改善经常账户提振经济,这也符合宏观调控的需要,反之亦然。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经济内部发生危机,导致汇率贬值、资本外逃,运用货币政策管理汇率就面临冲突。一方面,经济需要宽松货币来纾困;另一方面,货币宽松会加剧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这在过去三十年新兴市场国家经常出现。此时需要采取更有力措施对汇率进行管理。

  四是资本流动管理。汇率贬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汇率贬值伴随着资本流出,形成负向反馈的放大循环。资本流动管理是从源头上干预汇率,对于汇率水平的调控效果十分显著。本币非国际货币的发展中国家要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完善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十分必要。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压力一直没有完全消除,直到2016年四季度管住了异常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的情况才明显改善。但是,效果越大、成本也越高,动用资本流动管理手段要注意负面影响。突然声明加强资本管制可能会加剧恐慌,长期实施资本管制,则会扭曲微观主体行为,对企业经营和实体经济的损害更大。

  五是外汇干预。当汇率水平发生严重失调或者过度波动时,央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购入或者出售外汇,干预汇率水平。外汇干预是立体的,既包括即期市场的干预,也包括远期市场的干预。外汇干预的效果立竿见影,但是需注意外汇干预的局限性。公开宣称的干预会刺激市场情绪,加剧贬值预期,这也是央行一直对干预外汇市场“只做不说”的原因。央行干预会加速外汇储备下降,外储数据公布后,可能加剧公众担忧。外汇干预阻止汇率升值相对容易,央行在外汇市场用本币购入外汇,同时进行相应冲销操作等措施,对冲本币被动投放的影响;而对贬值而言,外汇干预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改变汇率贬值的趋势。外汇干预要注意时机选择。目前央行在美元急速拉涨时,通过大行提供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在美元盘整或下跌时,强化口头干预及资本流动管理。从2016年11月底、12月底的两次联合干预来看,央行对管理时机的把握其实是非常精准的,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