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17:51 中国金融杂志

  提升大型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杨丽平

  编者按:2017年5月,国务院会议明确了大型商业银行要在2017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的要求。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但是大型银行施行普惠金融也有其特殊性与重要性。本期专题约请相关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领导及业内专家就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服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原则、目标和要求等。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银监会持续加强政策引领和监管督导,大型银行认真落实监管要求,积极履行责任,转变经营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努力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精准发力,普惠金融服务取得新成效

  加大资金供给,缓解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融资难融资贵。大型银行聚焦小微、涉农、扶贫等普惠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入,降低融资成本。一是加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紧扣“三个不低于”目标要求,单独下达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为小微客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17年6月末,大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02万亿元,同比增速10.25%;贷款户数164.6万户,同比增加17.13万户,增速11.61%,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2.41个百分点。二是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对接农业农村补短板要求,推动涉农贷款投放稳定增长。截至2017年6月末,大型银行涉农贷款余额8.64万亿元,同比增加3920亿元。三是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贯彻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精神,支持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截至2017年6月末,大型银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473亿元,同比增加1574亿元,增速40.35%。四是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对普惠金融服务重点群体实行优惠利率,减免服务费用,最大可能让利于客户。据不完全统计,大型银行2017年上半年新发放小微贷款利率为4.7%~5.1%,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处于较低水平。

  加强渠道建设,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便利性。大型银行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协同渠道体系,让客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普惠金融服务。一是推进线上服务。推广手机APP、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二维码等移动互联网支付产品,打造随身的银行。如工商银行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二维码商户达158.3万户,二维码支付个人客户达427.4万;交通银行2017年推出手机信用卡,可绑定各类手机支付,具有刷手机消费功能,开办两个月就有42万消费者成功申请手机信用卡。二是加快自助银行建设。在人口密集区域投放自动柜员机和智能化服务终端,提升自助银行服务功能,积极提供全天候、不间断自助服务。2011年至2017年6月末,大型银行自助银行数量从5.9万家增加到12.1万家,增长一倍多。三是建立惠农服务点。通过“卡到户、机到村、钱到账”,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如农业银行惠农卡发卡总量达1.94亿张,设立“惠农通”服务点63万个,覆盖了全国75%的行政村,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存取款、转账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

  拓展服务模式,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大型银行围绕普惠金融实际需要,大力开发推广适宜的有效服务模式。一是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小额网络融资产品,推动信贷向无抵押、线上化发展。如建设银行推出“小微快贷”网络融资产品,目前贷款余额达389.9亿元,贷款户数7.47万户。二是拓展政府增信服务模式。与政府性担保公司或风险补偿基金合作,建立银政风险共担、客户共管机制,发放政府增信类贷款。如工商银行2015年推出“企业互助保证+政府风险补偿”和“政银通”业务,目前贷款余额121亿元,惠及3375户小微企业。三是拓展投贷联动服务模式。重点围绕科创企业,有针对性地给予股权投资和信贷支持。有效增加对科创企业的金融供给,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如中国银行2016年底附属公司投贷联动投资余额2.9亿元,投贷联动贷款余额10.8亿元。

  深化改革,激发普惠金融服务新活力

  尽管大型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银行信贷政策产品差异化不够、决策和融资链条较长、业务开展动力不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不足等问题。解决之道在于从源头着手,理顺银行体制机制,打通普惠金融供需对接的各个环节。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着力于要求大型银行健全体制机制,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骨干力量。

  顶层设计,构建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多、地域广,管理难度较大,在大型银行传统的总分行制管理体制下,信息传导路径环节多、过程长。事业部制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总行经营战略的快速传导,同时通过赋予经营机构一定的权限,提高经营自主权和市场反应速度。目前,大型银行结合自身特点,搭建了普惠金融事业部组织体系。一是自上而下搭建条线化管理架构。各行均在董事会及管理层新设专门委员会,或指定现有委员会,负责指导全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明确董事会、高管层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中应承担的职责。按照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原则,从总行到分支机构、自上而下搭建垂直的经营管理机构。截至2017年8月末,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已设立135家一级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在首批16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或者城市群,设立了101家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并将继续推进服务触角的向下延伸。二是结合实际确立差异化发展模式。大型银行根据自身机构、网络特点,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垂直管理模式。农业银行发挥三农金融事业部先行优势,将服务三农的成熟事业部体制机制向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复制推广,形成具有农业银行特色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银行依托中银集团,借助集团内丰富的村镇银行资源,形成了商业银行法人与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共同协作的“1+2”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多措并举,建立专业化经营机制。垂直管理的组织架构是普惠金融事业部的“骨骼”,通过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工作机制,有利于疏通“血脉”,将内部资源、政策、专业人才向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倾斜,实现权、责、利相统一,提高业务开展积极性。大型银行积极建立“五个专门”机制,成效逐步显现。一是综合服务方面,积极研究制定普惠金融领域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二是统计核算方面,积极研究普惠金融事业部的业务范围、统计维度和口径,确定成本分摊参数、收益分享规则,合理确定和动态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客观反映普惠金融业务的成本、收益和风险状况。三是风险管理方面,完善普惠金融客户评级体系,优化风险计量手段,实施小微企业等普惠信贷业务专项核销,细化尽职免责要求,保护经营行从事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四是资源配置方面,在全行贷款计划总量额度内设置单独的普惠贷款专项计划,为普惠金融事业部核定单独的部门费用指标和工资费用,并根据机构设置情况配置相应的固定资产资源。五是考核评价方面,明确普惠金融服务绩效目标导向,研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专项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体现全行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推进普惠金融业务商业化运作。普惠金融可得性、便利性正在稳步提高,但金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依旧突出,传统经营模式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要想在破解社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取得突破,需要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控制金融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有效模式,促进普惠金融事业部健康成长。一是加强产品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动态、持续、完善的产品创新体系,优化信贷政策,满足普惠金融客户差异化金融需求。积极引入共享经济、数字金融、智慧银行等新型经营理念,促进产品、工具、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不断延伸普惠金融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将“长尾”客户转化为高价值的商业资源。打造完善的创新风控框架,防止不当创新引发风险。二是推进信贷流程再造。打造线上线下主动营销渠道,通过场景营销以及与掌握大量客户信息的第三方合作,从上千万级的存量小微客户中,筛选出潜在优质客户“白名单”并推送给一线客户经理。利用评分卡审批模型与零售管理技术,提高审批的智能化程度,压缩从借款申请到资金到账的时间,有效提高审批效率。三是提升风险管理自动化水平。探索建立“精确制导式”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管理,通过整合小微企业和企业主信息,对信用记录、经营情况、结算信息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结合税务、海关、征信等外部信息,动态反映客户的风险状况,提升高风险客户管理频度和强度,降低低风险客户的贷后检查频率,提高管理有效性。

  凝心聚力,培育普惠金融服务新动能

  普惠金融客户数量多,单个客户业务量小,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投入大,相对来说成本高、收益低,普惠金融服务商业可持续仍有一定难度,有必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优惠、差异化监管等一揽子政策手段加强风险补偿,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形成社会合力,增强大型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加强监管引导,进一步发挥大型银行主观能动性。银监会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引领,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要求大型银行主动作为,依规办事,做细做实普惠金融服务。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框架,推出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不良贷款容忍度、信贷人员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将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管评价体系,推动大型银行深入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一是强化监管目标要求,督促银行严格落实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等要求。围绕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等重点确定银行业普惠金融常态化考核指标,完善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统计指标体系,优化统计指标,明确统计口径,更好反映和评估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成效。二是继续做好政策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三农”专项金融债,稳步推进小微企业、涉农贷款资产证券化,推动银行继续探索多样化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银行加强业务创新。

  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支持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制定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支持、税收减免等普惠金融支持政策,调动了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政策扶持精准度。一是加强货币政策支持。落实《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要求,从差额存款准备金、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宏观审慎评估政策参数等方面制定具体明确的激励倾斜政策和考核办法,强化对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正向激励与引导。二是加强财税政策支持。继续实行农户小额贷款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三是加强地方配套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贴息、补贴和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普惠金融领域。

  发挥社会合力,进一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加强普惠金融服务仍需进一步发挥社会合力。一是鼓励各类型机构参与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快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对农户和小微企业实行优惠的担保费率。鼓励保险公司研发小额保证保险等产品,发挥保险公司的分险功能。鼓励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加强各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效整合分散在工商、税务、法院、电信等多部门的信息。建立失信惩戒有效机制,打造良好信用环境。三是加强消费者宣传教育。继续开展金融知识推广普及活动,加强农村居民、贫困人群、老年人等群体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金融消费风险防范意识。■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大型银行部主任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