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07:57 新浪综合

  2017年9月21日晚,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女士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欢迎晚宴上致辞。作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者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的学术顾问,她对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肯定了本年度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提出“能力改变世界”主题的及时性和进行普惠金融能力建设的急迫性。

  普惠金融要加强国际合作

  吴晓灵表示,当日召开的“中非数字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嘉宾就中非金融合作、能力建设、数字支付等议题,发表了诸多真知灼见,分享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有趣案例、经验和洞见,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尽管中国和非洲的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异,所面临的普惠金融挑战也不尽相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中国普惠金融领域的同仁们能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从国际同业的经验和洞见中汲取有益成分,同时对于自身的经验教训,也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不仅限于经验、知识和洞见的交流,还要加强合作。

  普惠金融应该是商业可持续的

  晓灵认为,普惠金融不仅仅对针对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而是针对所有人。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服务。如果金融机构想要为这么多人提供服务,它本身应该是商业可持续的。

  实际上,向更多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尝试,并不是从这个世纪才开始的。二战结束后,在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带领下已经进行过相关探索。最开始人们采用捐赠的方式,后来改用优惠的方式。然而,实践表明,优惠并不能达到目的,会被强势群体抢占。自上世纪90年代后,人们逐渐转向商业可持续的方式。

  最重要的提供更多机会

  “对于大多数个人和小微企业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得到服务,价格是次要的。”吴晓灵在致辞中还说道,“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一次贷款就是使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获得一次机会,而发展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

  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要配合发挥作用

  关于政策的选择,吴晓灵认为,对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不是金融业单独可以承担的,财政也应该发挥作用。当人们不能承受利息时,如果政府认为是应该帮助的,那财政就应该给予帮助。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配合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能力建设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吴晓灵指出,“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能导致金融素养和科技知识不足的弱势人群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与中高收入人群的差距扩大。包括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在内的研究机构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素养和科技知识的匮乏,与获取金融服务不足和贫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解决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消除贫困,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其密钥在于能力建设。本次论坛将主题定位为“能力改变世界”,可以说直击要害、特别及时。希望与会嘉宾充分利用本次论坛所创造的机遇,充分探讨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国际机构、智库组织等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和尝试能力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最后,吴晓灵感谢了不远万里前来参会的各个国家和世界组织的代表,并向现场嘉宾隆重推荐了伊丽莎白·瑞恩(Elisabeth Rhyne)博士和迈克尔·朱(Micheal Chu)教授,希望现场嘉宾,特别是国内普惠金融领域的各位同仁多向两位专家请教、交流,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于: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