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1日14:02 新浪财经
图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图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新浪财经讯 9月21日消息,由《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17中国银行家论坛”今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维护金融安全,助力实体经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论坛上表示,传统商业银行依靠放贷款的模式,要朝着创新化,轻资本,轻资产模式转变。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参加银行家论坛,来开会还见到了一些新老朋友,应该说非常高兴,我想今天从一个点入手,从当前对M2下降这个问题来谈谈未来银行业转型的问题。最近从今年的5月份开始中国的M2增速跌破10%,我记得及月份是9.6%,六月份是9.4%,在陆家嘴的金融论坛上有人发言说金融监管334搞的太严厉,去关联,导致段时候内M2急跌,这个事对监管机构的看法不一样,当然他说的有道理,我们知道在形成嵌套的情况下,银行把钱给券商,券商把钱给信托,这个货币派生道理是有点相似,短时间去的有点猛,管理资产会往下降,这块我想对M2的上升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它这个指责不能说说没有道理,但是指责过后到了7月份M2又降到了9.2%,到了上个月一下子降到9%以下了,8.9%了,这当中我想大家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当前M2这种降低究竟是短期的阶段性的问题,还是有可能是个长期性的一个问题,我不大便于马上下绝对性的结论,我谈两点,它为什么降,供大家参考。

  M2就是流通的现金加各类存款一个总量,那么M2的增速往下降,那也就意味着银行体系的各类存款增量在变少,因为什么变少呢?从两方面来看,一,中国传统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体系,银行放贷款,它创造货币或者说形成M2的能力非常强,我们注意到一个什么问题?从去年包括今年上半年,随着经济下行各家惜贷行为是比较强的,刚才也讲到了银行为什么资金空转的情况比较多,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去年到今年银行的同业存单量这么大,恐怕跟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对风险的极度厌恶有关,小行发行打夯买,国有银行他也不愿意去贷款,他愿意保证一些国家大型企业大型项目,他觉得不如买小行存贷,小行存贷吸收资金以后把钱投入一些更小的金融机构,比如说券商,所以中国的整个金融业,越小的机构,越前端的机构越苦,因为大行嘛,我买小行的我可能赚一个点,小行再投给券商又赚一个点,券商拿这个钱去这里面放杠杆来回的倒,风险就比较大,就是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放贷这种对风险问题看得非常重,在某种程度下是制约了银行的放贷能力的,这个是我们说的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导致M2,就是货币派生的能力在下降。

  二,从存款人来讲,传统的银行中存款这些人,他把钱存到银行去,比如活期存款每年只获得不到0.1%的利息,定期存款3%的利息,在当前资本市场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他也不太满意,所以说随着资产产品出来以后大量的银行存款是往外走的,这个也是在形成这么一个趋势,所以再考虑到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经常讲中国宏观经济市场经常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就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可能以前依靠高投资这些重型产业,拉动经济的格局在悄然的发生变化,高投资的产业,银行的融资量需求是相当大的,未来更多的是轻型的一些第三产业,科技类企业,朝这个方向走,那么这块它从融资角度来看,其实是需要一种融资的多元化,并不仅仅需要银行贷款,需要多元化的融资工具,所以说,如果考虑到这三点的话,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个判断,中国M2的增速下降,本来中央计划增速今年要到12%到13%的,但是现在到了不到9%了,这个下降我想有个假设,是不是跟中国经济下一个台阶一样,从10%到8%,现在6%多一点,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我们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未来M2的下台阶,比如说维持在8%到10%或者8%到9%这个增幅,未来是不是也会成为一个常态,这个考虑到我刚才分析的各方面格局的变化,就是说,中央提出,比如说今年两会的时候提出了M212%到13%这样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恐怕从以后来看,除非我们搞新一轮的大力的刺激经济去,如果不这么搞的话,依靠这种经济新常态下的运行的话,那么M2降速,下一个台阶这是不是也是未来一个新常态,我想今天就这个观点供大家讨论,供大家思考,这是我想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果这种新常态成立,就是马上对我们银行业经营提出一个挑战,我们未来,我们的经营应该怎么办?因为什么呢?大家看,我刚才在分析M2增速下降的时候,大家注意到我谈了几个方面,一,存款不断下降,银行依靠传统的吸收存款的方式来聚拢资金,未来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客户也要追求高收益,二,从放贷角度来看,传统方式高投放未来的空间恐怕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我们讲,要考虑到这种格局未来银行业的话,要吸引这种新情况,及时进行转型这个问题是非常啊重要的,那么在这个转型中我们说有几件事是需要做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传统的中国银行业,我们是一种抵押文化,包括我们现在到银行贷款,先看抵押,二看现金流,这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方式,当然这也是在传统模式下,就是我们控制风险,推动银行信贷增长的一个途径,但是,我们想说什么?长远来看这种方式是否走得通,我想这种方式有两个问题可以供大家考虑,依靠这种抵押品去放贷,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你要了抵押以后,人把抵押给你了,你的议价能力就不太高了,这么好的抵押给你你收那么高的息怎么办,再有你没有抵押物还放不放贷款了,都要抵押贷款空间就受到限制,所以说我们讲,现在恐怕在这种新常态下,未来银行业要继续获得突破,在这种传统的抵押文化下要寻找到一些突破点,当然,突破点也比较多,比如我们看到银行各自都在探索,在寻找新的方式,比如说做这种商圈,做供应链,这个是一个突破点,再比如说通过做社区金融,通过我跟你的关系非常紧密,这样我对你的信息就会掌握得非常透,这样我也可以克服掉抵押,这也是一个突破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说通过做互联网金融,通过今天这个主题,金融科技,做这种大数据这种来对客户进行精确的分析来实现精准的风控和精准的营销,这个我想未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总知我们刚才讲,你从银行的这种,从银行的这种资产端来讲,你未来继续往上走,你一定要对传统的这些模式要形成一些突破,当然,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要支持这些第三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从银行的业务上来看,我们讲的确要朝一种轻资产轻资本的方向转型,什么叫轻资产轻资本呢,你尽量要除了贷款之外,要有多种手段,同时它不但能够让你充分的满足客户,而且你还能减少对资本的占用,比如说做投行类的业务,投行业务跟你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联动,这样的话即提高你服务客户的效率,同时呢可能还会形成什么呢?形成收入的来源的多元化,因为你除了放贷以外其它业务也有配合,可以更好的服务客户,所以我们讲,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依靠放贷款这个模式,我们要朝着创新化,轻资本,轻资产,朝这种模式去转变,这个我想未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同时我想银行在零售端,大家知道其实讲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运用,对商业银行来讲主要是在C端,就是在做这个零售这一块,零售这一块呢,我们现在商业银行对社会上这些金融机构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恨呢就是说他们有一些监管套利,违规了,爱的时候又讲他们的分析能力,对客户行为的描述,或者说客户画像这种能力呢,确实比传统的商业银行要强,我们说银行以前搞消费金融公司,一开始放贷款就是银行经常面临两难情况,搞消费金融,一开始传统银行模式搞,每一笔贷款都要批,发现资金成本太高,后来改了一个模式了,往下铺资助性的贷款机,你要申请贷款,拿着身份证自己输入材料,他在后台集中进行电子审核,审核以后就给你贷款了,银行认为挺好,但是其实呢你这么做,这确实好,降低成本了吧,但是风控能力真正在背后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对客户的综合条件缺乏一种准确的评估,弄了以后比如说开发商找假的身份证,从机器上把贷款都搞到了,现在这出事了嘛,所以说我们讲,你这块在做C端上,做这个零售银行这块我们讲,无非就是两方面,一个就是成本,第二就是风控,谁的成本低谁有优势,谁的风控强谁有优势,我们传统的商业银行在这块,我们确实要借鉴和学习这种互联网金融他们的这套方法,科技能力和这个风控手段,特别是对客户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方式,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可能不知道,咱们用这个手机,咱们觉得,商业银行一般都是设计密码加密,我到一家大的机构,他说我们那个终端根本你的手机不用输密码,我就你就丢了都没事,别人拿了你的手机,因为什么呢?你在我网上购物我都能记录下来,我给你定位是在哪里,万一手机丢了,换了一个人来用,可能跟你本人来用就不太一样了,我可以先,另外是什么呢,每个人使用手机,你的这个按键方式,重还是轻,里面都有采集,你这个手机一丢,别人拿你的手机一按,他就知道这个认不是你,这个科技分析能力太强了,所以说我们讲,我们在这块学无止境在这块我们还是要去真正的去提高这方面的水平还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另外最后我想说什么,商业银行也要做到在内部传统存贷业务上和现在新兴的资管类业务上要并重发展,为什么我们刚才讲这么多人把钱往外转,确实跟你传统的这种负债业务,给客户提供的收益确实比较低,很多客户也希望获得高收益,这样情况下商业银行确实,我讲这种大资管,商业银行是大资管时代应该说是始作俑者,中国的大资管时代,说这么多你追忆一下,其实是从银行搞理财产品开始的,我们作为始作俑者,那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块真正做好,你现在发现国际说著名的商业银行,去年我们在瑞银,大型商业银行现在经济情况下发展,完全变成一家财富管理机构,传统业务量变得越来越小,就是变成一家财务管理机构,所以我们讲在这一块,我们商业银行也要主动的去下功夫,你不重视不去做,在这种M2变迁的格局下,你的存款可能会越来越外流,对银行是有一种釜底抽薪的效应,我想未来在转型中希望把这几个方面并重,做好,这样的话才能应对好当前这种宏观经济转型以及这种新常态下的挑战,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