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1日12:1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9月21日消息,今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普惠理念和数字技术都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在普惠金融领域同样存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需坚决打击披着数字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动。并称,政府支持政策不能包打天下,普惠金融要走市场化、可持续发展道路,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应该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谈及普惠金融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指出,从普惠金融肩负的社会发展使命和潜在需求看,普惠金融仍然任重道远。我国有8亿农民,还有1500多个金融空白乡镇。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全球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随着金融科技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更多更好的信用信息处理技术和低成本金融服务拓展方式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传统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充满潜力的解决方案,但也存在不少悬而未解的问题。

  在徐忠看来,普惠理念和数字技术都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不管是互联网企业涉足普惠金融业务,还是传统金融利用“互联网+”扩大服务半径,金融行业传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依然存在。

  “从当前看,数字普惠金融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福利,也带来资本的竞相追逐,但大量普通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还存在监管空白或薄弱环节,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徐忠指出,这就要求普惠金融的推动者、监管者、消费者和提供者倍加关注,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要重视改善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徐忠解释,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年龄大,对数字技术的理解能力低、互联网金融应用水平低、承担风险能力弱,需要金融部门加以特别关注。从供给侧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弱势群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注重普惠金融发展形式的多样化,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金融、数字金融相结合。

  二是坚决打击披着数字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动。徐忠表示,数字技术是中性的,数字普惠也是中性的,先进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诈骗者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提供虚假收益的理财产品,消费者以为获取了高息,其实被“收割”了本金。要规范数字普惠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宣传,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调“卖者有责”。

  三是加强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徐忠认为,要利用数字金融发展普惠金融,首先要能保障数据主体的保密权。在智能金融快速发展的态势下,还要确保给予或剥夺消费者权益的最终决定由人类而不是机器做出。

  四是建立负责任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消费者保护制度。针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大量“长尾人群”的特征,要特别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负责任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下一步,还要积极探索综合性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建立多元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五是加强基础监管制度建设,补齐监管短板。要针对数字金融风险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隐蔽性强等特点,在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防范上,加快健全有效的基础监管制度,加强综合监管、协调监管、功能监管。同时加大监管技术创新力度,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丰富监管信息,完善监管手段、改善监管方式,努力提升数字金融监管有效性。(新浪财经 张蕾)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