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3日13:46 陆家嘴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从融入到融合:美国华裔新觉醒

  文/本刊记者 刘琳

  2016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亚裔仍是美国成长最快速的族裔。根据调查,在2014年7月到2015年期间,亚裔人口增加了3.4%,占移民人口的大多数。而早在2003年,中国就已经超过墨西哥成为移民到美国人数最多的国家。

  另一方面,硅谷虽然有很多华裔凭借自身努力一步步爬上职场阶梯的上端,但最高层管理人员中,华裔面孔依然寥寥无几。同时,美国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5月20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美国司法部近年来以涉嫌间谍罪对华裔的调查,令人不禁担心司法部的调查已经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

  即便如此,国内越来越多的移民中介也显示了美国这片“自由之土”的绵长吸引力。

  黄征宇在中国出生,10岁时便跟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在斯坦福大学,黄征宇一口气读了三个学位:经济学学士、工业工程学士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随后又获得了哈佛大学MBA学位。在英特尔工作7年曾任执行董事,2009年成为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的白宫学者,在美国国务院担任国际开发署署长特别助理,也是哈佛校友面试官。完成白宫学者任期后回到中国创办了宇沃资本。在他的新书《征途美国》中,黄征宇作为跨越两个文化的观察者,“站在金字塔尖看美国”,探讨了近年来华裔在自我认知、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如果你不在桌上,

  那么你就在菜单上”

  “如果你不在桌上,那么你就在菜单上”,某次黄征宇和非裔众议员格林(Al Green)谈及种族歧视的话题,这位前阵子在美联航超售殴打亚裔乘客事件中公开强烈谴责美联航的议员对黄征宇说了这句话。

  这是华盛顿一句广为流传的政治名言。虽然出处不详,但这句话真实反映了美国从政治到文化的浓浓的竞争和博弈色彩。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些移民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欧洲、南美、非洲、亚洲等等,每个移民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美国历史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种族斗争史。黑人针对种族的抗争自不用说,犹太人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的变化更值得华人社群思考。只占美国总人口2%的犹太人,却在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最新美国富豪排行榜中,45%是犹太人;美国各高校中,超过20%的教师是犹太人;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有70%以上是美国人,而获诺奖的美国人中,31%是犹太人。微软公司现任总裁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都是犹太人。

  在美国,犹太人历史上曾经长期受到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件事给犹太民族留下了深刻记忆。一个是1939年的“圣路易斯”号犹太难民船事件,另一件是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拒绝犹太人领袖轰炸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并炸毁向其提供补给的铁路线的请求。

  “这两件事让犹太人深刻意识到不管个人有多么成功,如果犹太人作为群体没有力量和影响力,那么个体在美国依然不会有强大保障。”黄征宇说。

  于是一系列犹太人权益组织先后建立,例如著名的犹太人游说团“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America 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ee, AIPAC)”。

  站在不同种族的角度观察美国,黄征宇发现“谁是真正的主流美国人”其实是个伪命题,所谓主流可以不断变化,主流的沟通和特点也在变化。

  “主流是不同民族、群体、家族和个人在融入美国社会、维护自身利益、不断创新和尝试影响他人的产物。我们不要只看到新移民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融合程度,更要看到他们在美国主流社会里到底能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对下一代的华裔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融入’,而是‘融合’,把中国文化好的东西带入到美国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为什么美国华裔不如印度裔成功?

  在硅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硅谷是基于IC建立的(IC本指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t,这里理解为India and China)。硅谷的IT工程师基本被华裔和印度裔包揽。然而虽然华人IT工程师占比远高于华裔在美国的人口比例,但美国大型高科技企业里没有一名华人CEO。

  而另一方面,2011年《时代周刊》刊登文章《印度的主要出口:CEO》(India’s Leading Export: CEOs),文章列出数据显示,美国500强公司的CEO中,美国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裔。

  2015年8月,谷歌任命43岁的印度裔美国人桑德·皮采(Sundar Pichai)为首席执行官,而百事可乐、微软、万事达、Adobe等大公司近年来都由印度移民执掌。此外,两个美国最保守州的州长也是或曾是印度裔,白宫高级顾问以及美国卫生总监也是印度裔。在硅谷,印裔占就业人口的6%,但16%的初创公司都有印裔参与创办。

  关于印度裔在美国获取如此大成功背后的原因已经有不少分析,其中最大一个原因便是印度人在美国善于“抱团”,懂得互相帮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在美国IT业小有成就的第一代印度移民建立了很多组织、协会和美国式的企业家俱乐部。印度裔已经在IT业建立起属于自己族裔的“生态环境”,并成立天使投资公司,帮助“老乡”企业的发展。

  例如1992年创办的印度企业家协会,定位就是建立人脉网络,培养新一代的硅谷印度裔创业者。这个协会引荐年轻人就业、指导年轻人创业,对优秀项目进行早期投资,经常组织各种专业社团活动,同印度12个城市及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全球印度移民网络。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就是被印度“老乡”帕塔萨拉蒂拉进微软核心层的。

  相比之下,华裔会按照区域分为很多不同小派系,如台湾派、香港派、北方派、南方派等。今年3月,“百人会”会长、美籍华裔教授吴华扬(Frank? H. Wu)在《赫芬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关于新移民——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私信》。这封信也深刻反映了美国新移民和老一代华裔美国人在理念上的严重分歧。

  印度人是典型的“举贤不避亲”,成功走到管理岗位的印度人会提携下面的印度裔下属。同时,印度人也非常善于在同胞间分享最新的招聘、企业变动等信息。英特尔内部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聘请了一位印度管理人,他可能会把整个村子都带来。”

  “很多华人个人能力很强,因而事业上获得成功,但一旦他们升职进入管理层后会认为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因而不会去想到帮助其他华人同事。不但如此,有些甚至还会忌惮那些一样和自己有能力的华人,故意不让他们升迁。”黄征宇在书中写道。

  被问及为何在这一点上华裔和印度裔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解释:“中国人口众多,很多家庭感受

  到资源不足、竞争激烈,于是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为自己和家庭获取更多资源,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成功。”

  “这种思维也许会让个人走得很远,但在美国这样不同种族博弈的文化中,华裔必须团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逐渐觉醒的华裔力量

  华裔群体被称为美国社会中的“模范少数族裔”:勤奋工作、埋头苦干,不计较太多,个人也许成就很高但缺少领导力。他们在美国政坛上一直以来是“失声”的,影响力和其人口占比极不匹配。

  虽然早在1840年代华人就逐渐在曼哈顿下城聚居,开始形成纽约唐人街,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一直是华人的生活原则,他们一直默默地埋头于自己的生计,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投票,更谈不上积极参与美国政治活动。当受到欺侮时,也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选择忍气吞声。

  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情况在逐渐发生改变。

  2013年10月16日,美国广播公司(ABC)旗下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播出一期《儿童圆桌会》,4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坐在圆桌旁模仿国家议会讨论国家大事,当吉米问到“美国政府欠了中国1.3万亿美元该怎么办?”时,有一个男孩回答“我们应该绕到地球那边去,把中国人杀光”。吉米虽然没有鼓励,但也没有严肃否定,笑着回答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interesting idea)”。2013年11月9日,全美27个城市数万名华人同时举行了抗议ABC反华言论的示威大游行,并递交抗议信。ABC于10日深夜发布“公开道歉”声明,并承诺永久停播《儿童圆桌会》。

  另外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Peter Liang)事件。2014年11月刚入行不久的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在布鲁克林一栋公寓楼道内误杀非裔男子格雷(Akai Gurley)。该案于2016年1月25日正式开庭审理。2月11日梁彼得被大陪审团裁定过失杀人罪名成立,引发华人社区强烈抗议。2016年2月11日,美国中文电视报道北美3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华人纷纷策划声援梁彼得的游行。2016年2月20日,包括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华盛顿在内的逾20个城市发起超万人的抗议示威活动。最终梁彼得的罪行由过失杀人罪降为刑事疏忽杀人罪,被判五年缓刑以及500小时社区服务。

  虽然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候选人中有非裔的本·卡尔森(Ben Carson)、犹太裔的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拉美裔的马克·卢比奥(Mark Rubio),唯独没有华裔候选人,但大选当天投票的华裔数量是上一次选举的3倍。

  “华人要在美国真正崛起一定要懂得使用好手里的选票,要舍得为自己种族的利益进行金钱上的投入,成立有号召力的全国性组织,让自己的声音不断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黄征宇说。

  “当初爸妈为什么不逼我多学点中文”

  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指的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华裔美国人,他们经常被称作“香蕉人”:表面是黄皮肤的中国面孔,价值观却是美国的价值观。绝大部分ABC视自己为美国人,但因为自己的肤色,很多ABC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多多少少有过被歧视的经历。不少ABC在对自己中国面孔的自卑中长大,而且常常为了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他们的言行举止甚至会比美国白人更加“美国化”。?

  而现在,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逐渐崛起,美国社会对华裔的态度也渐渐开始有了变化。黄征宇初到美国时,经常被人问的问题是“中国是不是有几亿辆自行车”或者“中国是不是有很多贫困儿童”,而现在问题则变成了“中国为什么能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很多美国家庭会让下一代开始学中文,因为他们知道这将会提高子女未来的竞争力。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华裔希望能来中国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对自己的中国背景也越来越自豪。

  “现在很多ABC朋友会和我抱怨说,为什么当初我的父母没有坚持让我学中文!你看,现在中文多么重要!”黄征宇说,“华人作为少数种族有权利也有可能在美国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去定义美国的主流社会。”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