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9日23:08 新浪财经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新浪财经讯 “2017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年会”4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兆尹科技孙英家在年会上表示,自证券化业务重启以来,整个市场发生了“爆炸性”的发展,相应地,信息化这一领域的需求却相对滞后于整个市场的发展。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同仁: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一年一度的资产证券化百人论坛年会!

  首先简单的自报家门。我来自安徽兆尹信息科技,是一家金融IT厂商。我们是来自中科大金融工程实验室的创业团队,今年是成立整10个年头。10年中,我们在资管领域耕耘了9年,收获了70多家客户。资产证券化领域,也有将近4年了。从第一家兴业银行开始,服务的客户超过30家,市场占有率绝对第一,这其中以银行为主,股份制6家,城商行13家,券商、信托、租赁、基金等行业都是业内首单。可以说,取得了小小的行业认可。

  来之前有点忐忑,在座各位都是业内专家。好在我们这场有个信息化的关键词,那么我作为为各位提供IT服务的厂商,也就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出发,谈一谈我的一家之言,欢迎猛烈拍砖。

  我想主要有4个部分想跟各位分享。

  1.当前国内证券化业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国内证券化信息化与国外的主要差异

  3.对于当前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建议

  4.未来证券化市场信息化的发展展望

  1.当前国内证券化业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从证券化业务重启后,整个市场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而各机构的业务系统支撑情况滞后于业务自身的发展大概有1.5年左右。目前银行端习惯性走在前面,基本是从前年年末到去年年初爆发信息化需求,这个热度将会持续到18-19年。而非银则从去年下半年逐渐猛增。从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案例来看,基本仍以银行为主。非银的集中建设和交付期将会在今年及以后。

  可以明确的是,证券化信息化的应用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当前仍然以电子替代手工为主要目的。

  同时,我们观察到主要有2个变化和1个趋势。变化是:对于专业金融系统和金融工程工具的诉求开始凸显,专业金融系统即不再停留在业务办理和台账处理的层面,而金融工程工具,则对现金流引擎、风险量化等提出了要求。那么趋势主要是金融平台,这里不仅限于证券化的云平台,整个金融同业资产资金流转、交互的平台化趋势也在慢慢呈现。

  2.国内证券化信息化与国外的主要差异

  对比国内和国外的证券化信息系统应用来看,差异是国外系统应用偏工具定位,偏业务前端和交易。而国内系统应用则属于管理系统定位,偏流程流转和业务环节管理,因此国内的系统会强调全业务周期均实现在一套应用上,系统也会显得比较重量。

  3.对于当前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建议

  美国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样本。那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如何来形成一个更好或更优的市场。

  我想主要有以下3个关键点:

  1.数据

  数据是所有问题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所有交易行为都将转化为数据。所谓数据,我想更应该需要的是数据往上一层的“信息”甚至是“知识”。所以,针对数据这一点,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守:

  1)全市场的交易数据应当向全体投资者进行开放。也就是说,投资人不仅能看到自己所投项目信息,还能看到其他的项目。同时,还能获取市场面的各个统计和指数数据,例如不同券种的收益率曲线等。

  2)披露最小粒度、最大范围的数据项,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不对称。

  3)自动、及时的方式传递数据。数据在发生更新或变化时,应当第一时间传递到市场每个需求角落。

  2.标准化

  这里应该是目前实际做业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以我了解的评级机构为例,花在梳理、转置数据的时间往往占到了实际分析时间的一半甚至更多。除了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发行前和发行后信息披露文件的标准化、交易报告的标准化、评级分析方法的标准化以及模型的标准化,都是应该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和遵循的。

  3.自主分析

  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多数机构开始强调减少对外部评级的依赖。这里不是说选择不相信评级结果,这里是想强调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远远不行的。投资是花了自己钱出去,自己应该掌握更大的主动权,要充分的、彻底的了解自己所投资的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个深度是需要很深,不光了解产品自身如何形成、特性如何,还需要了解发行人为什么要发起这个项目,以对方的角度去揣摩。

  4.未来证券化市场信息化的发展展望

  回归到本场信息化这一关键词,放眼未来,除了各机构自身业务处理所需,市场内信息的互通、数据的共享也将使得信息科技在证券化业务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未来不将再只是业务驱动技术,技术反过来也会驱动业务往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我对未来有两个方面的展望。第一,业务生态的各环节、各层级信息化诉求细化切分与复合这两者趋势并存;第二,新技术的大量接入会间接或直接的改变业务形态。

  就第一点而言,细分不难理解,各机构业务职能不同,那么对于信息化诉求不一。例如:原始权益人比较关键基础资产和资产池的处理和维护,那么信息化过程中与核心、信贷等系统的业务、账务交互尤为关键,在存续阶段,循环池自动购买、本息回收、资产池变化对于未来现金流的影响等,也是关注的要点。而承销财顾角色则更在意模式化、便捷化的产品设计,包括对于复杂的证券结构、本息费计算规则、支付顺序的设计和多种基于风险的、收益的和会计各角度的计算。至于SPV,则更多关注产品本息费多规则运算的支持和兑付自动计算、资产存续的跟踪维护以及受托服务报告自动生成等。

  而所谓复合,是指实际业务中,越来越多主动管理、设计能力强的机构,开始承担更多的角色,例如我们接触到国内前五的信托,不光自己做SPV,同时自己有存续资产也买入资产,同时有较强的产品设计能力,那么他相当于横跨多个角色,信息系统要处理两个维度的问题:项目管理维度和业务处理维度,相应的,对于系统的设计的要求也就相当高。

  就第二点而言,我想主要有三块:

  1.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会形成去中心化的新生态;

  2.同业云平台、证券化云平台,则把生态中的各节点连接起来,间接的,为二级市场ABS产品流动性增强奠定基础;

  3.数据挖掘、深度学习、舆情分析等新兴技术的成熟运用,把参与人对资产和产品的认知能力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粒度和深度,投资人等分析者也不再会对着数据的汪洋大海望而兴叹。

  作为总结,非常坚定观点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建设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各个机构管理模式和细节各有不同,所需对接的上游数据各不相同,这些都需要到客户现场进行一个个的调研和实施,而这些工作,是最为枯燥、繁琐和耗时耗力的。从过往案例来看,一个客户在清理现场方面的花费时间往往在3个月到半年以上。所以,我们仍将专注于为各位持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不抗拒新技术的到来,积极与其他友商一起探索,共同为国内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