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9日23:08 新浪财经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新浪财经讯 “2017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年会”4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华菁证券董事总经理、债务融资业务负责人郝恒参加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主持人:最近市场热议的公募REITS,商业化率非常高,类似于鹏华封闭性资金形态加上ABS,是否能推出中国版本?听听郝总。

  郝恒:谢谢周总,我个人曾经在06年就帮助凯德置地把境内的物业,打包成REITS去新加坡做了上市。最后证明这些资产给当地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资渠道,每年收益很稳定,市场增值也非常可观。

  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大家都盼望有合适投资的项目。国内的需求市场比较鲜明,两头重、中间轻。风险偏好比较重的投资者更喜欢股票,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偏爱银行存款和理财,一直缺少风险收益更均衡的资产品种,可以提供稳定的回报和良好的流动性,风险也相对可控。因此从需求角度讲,大家对公募REITS非常渴望的。

  从供给来讲,最开始企业把ABS纯粹作为扩大融资规模的工具,慢慢转向有些企业试图在现有框架之下运用证券化把商业地产盘活,真正达到分散风险甚至风险转让的目的,可以看到公募REITS的需求很大。

  蔡秘书长刚才提到,在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运营能力决定效益分化的现象很厉害。那么怎么检验专业的运营能力呢?就是通过证券化拿到市场,好的物业就可以获得高收益,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这几年来,人民银行、证监会通过不同政策途径试图打通REITS的渠道。现在的一个思路是,可以把公募基金作为载体。当然,这里面还是会有一些问题,包括法律层面和税务层面,而不仅仅是产品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但我总体持乐观态度。从这两年的大的方向可以看出不管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工具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适合大家需求,也更接地气。至于具体REITS什么时候落地,这方面我不敢妄做判断。

  主持人 周以升:收益法和可比法应该是相同的。在进行收益法测算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取。这个过程基于可比交易,不是光看价格多少,而看真正隐含收益多少,中国的大宗交易,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大宗交易,是很活跃的特别是在上海,后很大的数据量,但是精确度不够的。同样在二线城市交易很少,数据取值变成拍脑袋就会很麻烦。其实数据积累和证券化发展双轮驱动,是互为因果关系。大宗交易之所以发展,是证券化发展之后使它发展交易的标签。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内能否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在国外有专门的机构数据收集体系,它是非常完美、非常齐全的,其实国内也需要这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回到刚刚胡总提到的压力问题,不光胡总压力大,每一个参与方都有很大的压力。中国一个特点是和美国成熟市场结构不一样的。以REITs为例,美国有一个完整的形成的过程,其实上下有存货期。国内则和单一资产一样,证券化变成纯粹的企业融资工具。国外则是券商平台,在做债务的入池、筛选时,投资人进行判断,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个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的问题。2007年,美国市场特别疯狂的时候,入池和证券化过程完全合二为一,在各种压力情况下,市场下滑非常厉害,抵押率甚至做成九成,按照评级做压力测试结果甚至达到120水平,这也就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很大的回落。

  国内有些收费压的很低,同时竞争很激烈在中国市场里,市场结构压力什么样?怎么共同把市场结构做的更完整,避免很快去极端情况,请胡总作答。

  郝恒:周总提的这个问题,其实跟上一个话题有点关系。

  比如说到底是强资产好,还是强主体好。可以观察到的是,往往行业竞争加剧,一些不正当性问题更多出现在“强主体”这个领域。个人而言,我不太看好强主体这类资产,在证券化领域未来发展前景。拿周总去年做的金茂CMBS做不恰当的比方,当时做的很漂亮,成本非常低。但换成今年这个市场环境,就不一定是这个效果了。强主体弱资产做成类REITS等,背后的逻辑还是纯债务的关系。投资人看这类产品的时候,更多把它看成一个主体债务融资,额外有一个资产抵押或者资产股权过户做增信。这种情况下,市场好的时候,可以拿到比自身纯信用更低的成本效果,大家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去年有3.3%(金茂)、有3.8、4.0%都有。这个结果比物业经营贷成本有优势,所以企业愿意做。

  但是这个操作不可复制,因为市场在变。强主体的其他债务融资渠道都很畅通,当其失去债务融资成本优势以后,对企业没有太大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强主体、弱资产在盘子里未来比例肯定趋小,而且跟市场波动结合特别密切。

  另外一种无追索权的模式,只看资产,个人认为这一类才是未来发展方向。这其中当然有很多问题,包括投资者按照固定收益逻辑考虑问题、中介如何操作、物业持有方运营能力强弱等。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即投资者的投资逻辑还是比较简单的。资金方更偏好强主体资产的原因是其更稳定,回报也是稳定的,做投资决策很容易。但如果仅仅是资产信用这种产品,投资者肯定会做额外的工作,需要对资产实际情况、对物业估值盘仔细了解,包括物业运营方未来整体规划、地区规划、更长期看待城市定位、区域定位等因素。未来可能的方向是,需要一个额外的对风险评估做出这个努力的回报,也就是说,投资者将来如果可以享受物业的增值价值,那还是很有希望的,这是我觉得强资产类型产品可能的一个发展方向。这里的一个关键因素,除了刚才提到的券商、评级,可能还需要专业的地产基金、专业评估机构在其间体现出物业增值空间。从设计产品开始,给资金方投资这个产品的理由。

  回到周总的提问,如果大家都一窝蜂的去抢强主体、弱资产的业务,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更好的提升物业价值的方面,那么是不会有更长远的未来的。我们希望大家把重心或者自己专业能力价值体现在另外一个方向,把我们工作做好,把真正好的物业价值挖掘出来,让投资者享受应该有的增值,这样的操作模式才更长久。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