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8日16:49 新浪财经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图为大公国际评级副总裁林文杰图为大公国际评级副总裁林文杰

  新浪财经讯 4月8日消息,“2017中国资产证券化行业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图为大公国际评级副总裁林文杰。

  以下嘉宾发言实录:

  林文杰:怎么从信用评级公司的角度去看金融科技,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我想谈金融科技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影响。影响国内信用评级行业未来的发展,在我看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国际化因素,这里我首先指的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最近我们听到的一个词“债券通”,就反映了近期国内债券市场开放的进程要加速。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的评级公司有可能直接面临国外评级公司的竞争挑战。第二个影响因素,就是金融科技对评级行业的影响。评级行业究其根本也是提供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我们知道金融科技实质上就是金融服务和科技行业的动态融合,运用科技手段对金融服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革新。那么,金融科技会不会对评级行业现有的商业模式造成冲击呢?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目前大公国际在做这方面的一些努力和布局,比如说在传统的资本市场评级上加强科技工具的应用,加入信息化的技术,使得传统的评级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数字化,尝试采用信用工程学的方式去进行评级。在资本市场传统评级服务之外,我们是不是能够用互联网的技术,去提供额外的服务,扩展评级资源?比如说我们刚刚建立了一个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其实就是想用互联网的思维和工具去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评级模式之外的信用信息服务模式。

  第二个方面,想从三个角度来讲金融科技对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影响。总体上,从评级公司的角度看,金融科技大大促进了资产证券化行业的发展。

  第一,促进了资产证券化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资产证券化评级其实与传统的债务融资工具不太一样,它涉及的环节非常多、涉及参与的主体非常多、涉及的交易性文件非常多。这些特征使得对各个参与机构相互协作,信息间的高效、真实传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时候如果说能够引入一些金融科技的工具,包括尝试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是能够大大提升基础工作的效率。

  第二,从评级公司日常的作业来看,资产证券化评级作业对科技化也是存在较高要求的。比如在对基础资产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每个交易都涉及到若干的基础资产,每个借款人涉及到很多的资料。在跟踪评级的过程中,又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都需要有高效便捷的科技工具去协助完成。

  第三,涉及到信用评级的根本,即对信用风险的揭示。在做消费金融信用评级的时候,对资产池的信用风险,更多是从样本池总体情况去分析的。现有的技术,如果能够支持从每一笔消费金融债权去识别和计量风险,就能为信用风险的识别和监测提供另外一个维度的支持。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如果过分从总体的角度去揭示风险,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疏漏,前瞻性会存在不足。另外,科技工具可以使得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等环节变得更便利和准确,使用仿真模拟等技术也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第三个方面,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互联网金融对ABS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采用信息中介平台的形式,或者采用信用中介的形式进入到ABS交易链条中。一是丰富了参与主体,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做资产服务机构等,可以发挥科技优势。二是也进一步丰富了基础资产的类型。消费金融在国内发展前景巨大。互联网金融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同时,消费金融债权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现金流也较稳定,适合做资产证券化。

  不利的方面是,互联网金融带有自身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从评级公司的角度来讲,可能也会带来独特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做资产证券化,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个问题,从原始权益人的角度来看,一是行业风险,这个行业还面临着未来监管不确定的问题。二是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成立的时间不太长,存在历史数据缺失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从基础资产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是有一些平台面对的客户信用水平比较低,这部分客户的风险能否被更加准确的进行揭示?包括消费欺诈的风险,各平台的大数据技术能否准确揭示这些风险?除了借款人信用风险外,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带有自己的消费情景模式,还会带来合作机构的信用风险等问题。

  第三个问题,在交易结构方面。可能因为监管方面或其他方面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做资产证券化的时候,有时会增加额外的交易环节。比如引入信托通道、代理原始权益人、信用保证保险等。这些都增加了风险识别和计量的难度。循环购买模式,也是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倾向采用的模式,如何保证入池资产的持续产生能力和资产信用质量的一致性?

  第四个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借款人的贷款申请、放款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或手机APP的形式。我们发现一定程度上存在还款账户无法独立、资金混同的风险。还有就是,实地尽调时,比如在借款人资料的获取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调研和传统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如何能够保证尽调的有效性?这些方面都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谢谢!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