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5日 18:32 中国金融杂志 

  魏革军

  宏观经济分析越来越市场化和广泛化。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有几个关键词诸如平衡、基本面、不确定性、先行指标等频繁出现。平衡作为其中核心概念,备受关注。

  平衡,系指经济运行中不同力量相对均衡的状态。用经济平衡或均衡表示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与结构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关系体现在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上,当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平衡,总体经济就达到了均衡状态。在实际分析中,平衡并非局限于理论模型中所揭示的纯粹状态,可从不同的视角、框架去理解。

  平衡意味着经济中各肌体有足够的健康度去维护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运行是一个有机关联的大系统,这个系统从经济学上或从资金流量的角度可分为政府、企业、家庭、对外、金融等部门,各部门资产负债健康度和平衡性会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在经济发展史上,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对外部门等某一个部门出现问题和风险进而波及整体经济运行的案例并不鲜见。因此,这些年来经常见到一些专家从部门资产负债表入手为经济运行把脉,发现问题并进行重整和修复,进而提出促进经济平衡健康发展的规划和建议。这种平衡分析框架也称为部门范式。

  平衡意味着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可持续性。投资或资本形成、消费、净出口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很多经济学家运用这一范式分析经济平衡和再平衡。通过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展趋势和相互转换进行动态分析,可以界定不同发展模式,诸如消费主导型经济、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等。这种主流宏观分析框架,直观明了,相关性强,透过因素分析把握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可以深入理解和认识经济平衡的政策和方向。

  平衡意味着宏观政策目标变量之间相协调。一国的宏观经济均衡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一国经济保持正常的、在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范围之内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经济就处于最适宜的发展状态。这四大政策目标的组合并没有通用和统一的国际标准,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可能会出现水平迥异的组合,但只要达到经济合意增长、就业充分、不出现过度通胀和通缩,经济就能达到基本平衡。这种范式也可称之为结果导向分析。

  平衡意味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会引发一系列对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的批评和思考,东西方都是如此。批评者认为,正是由于金融与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和实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进入野蛮增长才导致了金融经济危机,破坏了经济既有的平衡。接踵而来的便是对相关金融法律、金融制度和监管的改革和矫正。

  平衡意味着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均衡。供需失衡越来越表现为结构性失衡,但在不同的经济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美国,表现为过度消费、过度透支信用;在欧盟,表现为统一货币、金融市场与成员国财政政策及劳动力市场刚性之间的矛盾;在日本,表现为过度使用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流动性陷阱;在中国,可以简化为高产能、高库存和高杠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不同范式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把握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深刻认识经济运行的本质。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