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7日 10:29 中国金融杂志 

  魏革军

  “韧性”一词近年来频繁见诸政府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之中,意在表达经济发展的潜力、弹性和空间。

  在韦伯词典中,韧性(resilience)有两层含义:一是主要指受挤压而失去原来形态的物体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能力;二是指从不幸和环境变化中恢复的能力,或更快适应这些不幸和变化的能力。现代市场波动的加剧和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术语引入经济领域,用以分析某一制度或体系吸收市场动荡的程度或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以及制度与市场自行调节重构的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在内外压力下,国内外一些人担心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断崖式下滑或“硬着陆”,甚至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面对种种疑问,我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充足韧性。这不仅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情况,而且也表明通过持续的改革和更加灵活的政策实施,我国有能力、有条件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国经济之所以具有充足的韧性,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良好的基本面。这是一个经济体应对各种变化和风险的重要基础。在经历三十多年高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但仍处于合理区间,内生性增长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很大,有基础、有条件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大。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国内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和升级,这将为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从而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困难。

  二是有良好的政策储备。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确立了新常态下明晰的政策框架: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体现了审慎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统一,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的要求。目前,虽然内外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行业的杠杆率偏高,但我国经济各部门包括政府、银行、家庭、对外部门资产负债相关指标总体上是稳健的,这使我国有条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相机抉择,保持制度和结构演进的适宜政策环境。

  三是有良好的市场条件。多年来,我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利率、汇率、税率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减少了经济抑制和扭曲,也为存量和增量的调整以及新的生产要素参与经济重构创造了便利。此外,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包容性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也相应增加了我国经济应对市场各种变化的能力。

  中国经济的韧性并非空穴来风。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两会记者会上所强调的,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具备物质基础雄厚、市场需求巨大、区域发展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经验丰富的有利条件,不会“硬着陆”。

  韧性是一种精神,一种百折不挠、攻艰克难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次遭遇波动和危机的冲击,但我国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坎儿,充分彰显了韧性。依靠这种韧性,未来我国政策、体制、市场必将会因时而变,迸发新的活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