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05日 14:38 中国银行业 

  文/袁文胜平安银行战略规划部总经理;赵建 平安银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规划,“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透露出对过去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和平衡。这也应引起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反思,切实推动盈利模式转换和商业模式再造。

  “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规划,“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透露出对过去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和平衡。商业银行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反思,也应引起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反思,切实推动盈利模式转换和商业模式再造。五大发展理念蕴含十大金融机遇,是未来五年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增长点,未来五年商业银行可在十大领域大有可为(参见背景资料)。与以往相比,新领域大部分都是轻资产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商业银行当前以资产抵押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匹配,因此需要加快转型,建立起一套与新兴产业和社会公共品投融资相匹配的运营模式。

  改变“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根据经济金融环境的承载能力,确立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合意增长率。商业银行将确立什么样的经营计划和发展速度,这直接关系到银行未来五年的兴衰成败。与单纯的财务增长速度相比,从理论上来说新的增长率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要与客观经营环境相匹配,也就是宏观经济周期所支持的业务增长率,超出宏观环境承载能力的业务增长率将会付出代价;二是要与利益相关者诉求相匹配,能够充分平衡监管者、股东、管理层、客户之间的关系;三是要保持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平衡。最近几年,规模、效益和质量之间出现背离,资产规模增速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资产质量快速下降,经营效益也不断下滑,这说明规模的扩大正在以牺牲效益和质量为代价。今后必须充分考虑三者的平衡。

  借鉴“十三五”规划的非GDP考核理念,强化战略管理和非财务评价,充分发挥平衡计分卡等战略工具对于长期发展的作用,通过管理变革释放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红利。面对“十三五”期间涌现的结构性机会,银行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不足以支撑未来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在当今金融竞争日趋白热化、智力化、无形化的经营环境中,银行在产品、科技、品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对战略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宏观经济大势,优化和调整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效益、质量、速度、规模均衡发展的理念。加强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管理工具应用,关注财务与非财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内部与外部、结果与驱动因素的平衡,不断推动管理能力提升,引导组织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借鉴“十三五”规划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切实推动盈利模式转变,在资源配置上更多向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倾斜,逐步改变对货币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过度依赖。过去几十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扩张主要依靠三大支柱:传统制造业、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这三大支柱都具有抵押资产充足和资金密集双重特征,是传统信贷业务天生服务对象。中间业务则主要依靠信贷利差转化。“十三五”期间国家支持鼓励的产业,都是轻资本产业,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面临着去产能化困境,因此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产生巨大的缩表压力。

  进一步从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来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六大资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关系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而过去几十年,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靠货币资本(存贷款)、物质资本(营业网点)和关系资本(牌照和关系营销)来创造,“十三五”期间,要想抓住新产业机遇,就必须转为依赖经济资本(经营风险)、人力资本(投行、资管等智力密集型业务)和科技资本(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

  加快构建与新机遇相匹配的业务管理机制,消除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之间的体制、文化和理念隔阂,理顺商业银行投行化、投资银行资管化的传导机制。“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引擎发生切换,消费决定增长中枢,投资只是在关键时刻发挥稳增长作用,出口已经越来越受制于外部环境。因此未来五年新的结构性机会,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柔性供给管理和对社会公共产品(环保、医疗、教育、文化)的投资,而这些轻资本投资,商业银行当前的经营管理体制(抵押文化+垂直授权+大客户营销)是不适应的,需要加快构建与新机遇相匹配的业务管理机制。

  首先,在资产或资金运用端,需要从理念、文化、机制和队伍建设入手推动投资银行体系的建设,改变投资银行只是业务功能模块的片面观点。“十三五”期间的新兴产业,很多都是缺乏抵押资产、盈利模式和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这些新兴业务靠传统商业银行约束下的投资银行是无法抓住的(风控和管理理念不匹配)。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对投资银行业务的体制性束缚,形成兼容式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模式。

  其次,在负债或资金来源端,需要建立真正的能实现风险净化、配置能力突出、资金和资产池集约的大资管业务。大资管之“大”,不仅在于业务的广度,还要体现在业务纵深方面的价值挖掘,紧紧围绕客户的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面向“十三五”规划提供的产业图景,帮助客户的财富增值速度在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的基础上,实现超额收益。

  顺应金融深化和金融监管综合化趋势,打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之间的通道,提高多元化资产配置和投融资能力,构建组织耗散成本最小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产业结构的转型、新兴产业的兴起,单一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另外,金融综合监管、金融深化进程的加快,也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开展综合金融的成本。商业银行应该放大经营格局,丰富业务功能,深化资产负债表内涵,充分发挥自身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特有的货币中枢、渠道中心和产融纽带三大功能,经营触角从货币和信贷市场向资本市场和离岸市场延伸,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统筹规划为保障、以考核激励为手段,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全视角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借鉴“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柔性管理和人本主义理念,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搭建扁平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实现真正的“客户中心化”再造。以客户为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前、中、后台同时进行再造,建立真正向一线员工和客户倾斜的经营管理体系。在前台,要提高客户的获取和管理能力,提高渠道覆盖和客户体验水平,及时捕捉产品痛点和提升服务便利。在中台,要建造轻型运营体系,可实现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和能够实现迭代升级的IT系统,并强化综合定价和专业化经营风险的核心能力。在后台,主要是建立市场化的组织与激励机制,并缓解急功近利的短期财务冲动,加强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资源配置机制。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