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05日 14:37 中国银行业 

  文/连平[微博] 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十三五”时期,尽管面临不小的挑战,但在加快推进改革和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推动下,我国银行业尽管在规划初期将经历盈利增速放缓、个别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规划中后期则可能逐渐向好,改革转型对盈利的推动开始显现。未来五年银行业有望保持平稳、安全、健康发展,年均净利润增速将保持在5%左右的中等水平。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处于“新常态”下,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规划期内我国银行业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创新发展”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重要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银行业将持续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在发展理念创新、业务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模式创新、深度融合互联网、管理效能提升等方面有望取得显著成效,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行业发展新格局将逐渐形成。尽管在规划初期银行盈利增速将放缓,但在规划中后期将逐渐好转,行业总体有望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外部环境:机遇良好 挑战空前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逐步转换,经济结构趋于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但各项国家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地见效和新增长动力的培育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改革仍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见效仍需假以时日。

  银行业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规划前期力度可能有所加大。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和力度较大。贷款以及PPP、类基金、债券承销等表外融资业务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金融市场广度、深度和开放度大幅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给商业银行开展套保创新、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做强金融市场业务等提供了崭新的业务机会。居民收入及财富持续增长,高净值客户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率提高。未来五年我国个人总体可投资资产年均增速可达15%左右,规划期末可投资总资产有可能达到260万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融合金融市场,做大财富管理业务将拥有新的契机和更广阔的市场。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审慎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在监管规范中进一步发展。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渐次形成,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与经贸合作迎来大发展,给商业银行拓展跨境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未来五年这一需求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以上,商业银行中长期项目融资业务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依照中央的设想,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年贸易额突破2.5万亿美元,这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蓝海。

  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十三五”时期信贷需求增长将相对放缓。在规划期前期,货币政策可能先松后稳,存贷款基准利率仍将小幅走低,以价格型调控为主的新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将逐步建立。地方政府背景的信贷融资需求被严格管控。人口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和市场供过于求的总体态势决定了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显著低于“十二五”时期。传统行业信贷需求乏力,而新兴产业对信贷需求强度不足。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的显著扩大,直接融资占比将提高到25%-30%,加之政策性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挤压,信贷需求难以明显扩大,信贷增速会明显低于“十二五”时期。

  净息差有进一步收窄压力。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已经取消,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社会财富的大类资产配置更趋多元化,低成本稳定资金来源争夺更为激烈,负债成本下降空间有限。经济下行条件下优质资产竞争激烈,资产收益率难以显著提升。再加上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松,规划期内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压力较大,预计收窄幅度达70个基点左右。

  市场需求继续深刻变化。未来客户对于综合性、体验型、交互式、分享式、移动化、便捷化、融合型(产业链、供应链、生活场景)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加之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都对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批量精准营销、全融资服务水平、现金及财富管理能力、渠道无缝整合、风险定价能力等提出了全新和更高的要求。

  行业生态将出现重大变化,综合监管趋严。线上线下的泛金融、跨界式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生态的重大分化,对银行战略取舍、特色打造和存量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而以统筹协调、跨业综合、金融风险全覆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监管框架逐步建立,大型银行集团开展综合经营稳妥有序推进,但也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风险压力持续较大。在“十三五”规划前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产能过剩难以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会继续上升,资产质量压力持续较大,规划后期可能趋于好转。而由于不良资产供给增多,不良资产处置价格有下行压力,收购风险增加,因而处置难度加大,对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不利。尽管货币政策宽松有利于银行流动性增长,但在各类金融市场发展、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等因素的影响下,资金跨市场、跨境流动趋于频繁,加之银行批发性负债占比上升,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明显上升。利率市场化完成、汇率弹性增强以及银行交易型业务规模扩大,对市场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转型:创新驱动 内外兼修

  面对复杂严峻、动荡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我国银行业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导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改革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包括发展理念、战略定位、业务结构、发展方式、经营模式、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系统、深入的转型和创新,实现六大转变。

  第一,发展理念从拼规模、抢速度向创新型、市场化、内涵式、协调化、共享型发展转变。为有效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商业银行将切实转变理念,摒弃过去规模为王、速度为王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内涵发展、协调运作、成果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切实打造创新文化,全面优化各项机制,理顺责权利关系,推动理念、思路、模式、产品、服务、流程、方法和技术的持续深度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是改革转型的内在要求,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让市场化手段在内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建设责权利高度统一的体制机制。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是新形势下银行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必须走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追求纳入风险因素后的长期效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将告别“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规模扩张成为有机发展的“自然结果”。协调是提升改革转型效率的迫切需要,必须打破客户、产品、数据、信息、系统、资源、流程、管理的“部门所有制”,提升战略连接度,增强发展整体性,切实提升集团协同效应,形成经营管理合力。成果共享是改革转型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必须完善制度安排,平衡利益关系,依靠员工、客户、股东谋发展,增强其长期内在动力,让其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功能定位从单一融资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未来五年,越来越多的银行将致力于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应对日新月异的行业生态格局。随着客户需求的多元化、财富意识的增强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银行将不再仅仅是投融资转换的信用中介,而是资源的整合者、风险的匹配者和财富的管理者。银行将以全新的服务理念,积极拓宽金融服务的视野,丰富金融服务模式,“跳出银行办银行”,将服务视角从经营单一客户拓展至全产业链的客户群,将服务理念从简单地提供产品拓展至帮助客户建立生态圈并维护其良好运作,将服务范围从单一银行产品拓展至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资产组合,将产品从简单的存、贷、汇拓展至包括结算、贷款、托管、咨询等在内的“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将服务方式从银行渠道为主向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深度合作、交叉竞合、协同服务转变。

  第三,发展模式从过于倚重息差、过快资本消耗向多元化、表外化、轻资本转变。以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功能定位、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效能为推动,商业银行将不断加大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以及表内外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打造“轻型银行”,改变传统以利息收入为主、高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在资产结构上,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是发展重点,规模扩张较快,未来非信贷资产占比将从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五年后的65%-70%,部分银行可能超过70%。在负债结构上,银行将更加重视同业负债、大额存单、债券发行等非存款类负债业务的发展,未来存款占比可能从目前的70%以上逐步下降到五年后的50%左右,非存款负债占比呈“半壁江山”。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节约资本的考虑。未来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将是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张,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以代客为主)等表外业务将呈快速发展之势。未来五年,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可能低于总资产增速,管理资产增速将高于资产规模增速。部分银行表外资产规模将达到甚至超过表内资产规模,“表外再造一家银行”可能成为现实。

  第四,经营范围从以商业银行业务和本土业务为主向更加注重跨境跨业跨市场经营转变。未来五年将是有条件的中资银行加快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改变过去以商业银行业务和境内本土业务为主的重要时期。在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的背景下,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自身全球化经营的需要,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将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加快机构布局。中资银行海外分(子)行将以服务境外中资企业和当地本土客户并重,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水平、扩展业务规模。五年后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总资产可能在目前的不到2万亿美元基础上增长一倍多,达到4万-5万亿美元。

  中资银行以境外机构为依托,大力开展包括贸易融资、支付结算、跨境投融资、跨境财富管理、跨境现金管理、跨境交易型业务等新老业务并重、本外币并重的跨境金融业务。在综合化方面,在监管规范的前提下,将会有更多的大中型银行加快在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非银行金融领域布局,实施集团化运作、全牌照运营、跨市场发展,在客户信息、信息系统、产品组合、营销拓展等方面互利共享、协同发展。未来五年,银行业有望出现2-3家全球化布局完整、综合化牌照齐全、具备较强跨境跨业跨市场经营能力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

  第五,互联网金融从技术应用为主向借助“互联网+”推动理念、模式、机制全面创新转变。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将不再是仅仅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而是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深度融合互联网,创新理念、模式、机制,深度融入移动互联时代,升级再造传统业务和发展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并重,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方面,银行将深刻领会并运用以开放、互动、零距离、场景为王、体验至上等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新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改造升级,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补协同、双轮驱动的无缝式、全渠道服务体系,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的互动式、场景化、特色化获客平台。有效整合内部数据资源、合作开发外部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客户分析、需求挖掘、服务体验、精准营销、精细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广泛深入应用,将大数据运用能力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将积极通过“事业部+互联网金融子公司”全新模式,通过服务目前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不好、服务不了与服务不到的客群,汲取行外客户资源,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打造与线下母行齐头并进,客户、业务互补的网上“第二银行”。

  第六,内部管理机制从简单粗放、缺乏协同向精细化、专业化、协同化转变。在经济下行、风险暴露、改革推进、竞争加剧的全新经营环境下,银行将更加注重提升内部运营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能力。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创新的三个重点是事业部制改革深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转型和AUM(资产管理规模)体系运用。

  事业部制改革是商业银行管理转型的重点领域。国内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进行了一系列事业部或具有事业部特征的改革探索,改革的路径和策略各有不同。改革成效已经初显,但与国际先进银行较为成熟的事业部制模式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通过持续改革加以完善,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架构流程和改革路径,完善配套的资金定价、双边记账、收入分成、绩效考核机制,提升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将以资本和流动性为约束,建设综合、平衡、动态、前瞻、精细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逐步从“存款立行”转向“资产驱动”,从“以存定贷”向“以资本定资产、以资产定负债”转变,从表内管理为主向“大资产、全负债”的全表管理转变;立足市场建立统一的FTP曲线,大数据将更多地运用到资产负债管理全过程。

  财富和资产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应探索AUM体系的有效运用。AUM指标体系作为资产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是最能够体现银行资产配置方案价值的考核指标,在西方商业银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商业银行也正在探索建设以AUM为基础的客户发展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逐步替代以存贷款为基础的传统模式,为建设综合型财富管理机构提供科学标准。

  行业格局:差异化发展 稳健运行

  未来五年,银行业整体格局将进一步朝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方向发展。随着行业准入进一步放开,预计会有更多专业化、特色化的民营银行陆续成立;在金融业加快双向开放的背景下,也会有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经营。在行业竞争激烈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驱使下,我国银行业将逐步改变同质化经营的格局,不同银行在客户定位、经营模式、业务结构上越来越呈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特征,行业差异化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大型和部分中型银行将注重国际化、综合化发展,全面服务于大、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客户,全面开展从传统的存贷汇到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代客交易等新型业务;部分中型银行将结合自身特点和客户需求,致力于在投资银行、资产托管、交易型业务等领域打造专业特色,服务特定客户,形成核心竞争力,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深、做精;大部分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将定位于本地发展,聚焦小微、“三农”、社区,致力于做小、做精、做特色。

  受制于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本约束,未来五年银行业表内资产规模扩张将持续较为平缓,信贷余额年均增速可能达到12%-13%,表内总资产年均增速在13%-14%,均低于“十二五”时期。但表外资产增速可能会达到年均15%-20%,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表内资产增速放缓的影响。综合考虑经济运行、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等外部环境影响,以及银行自身推进业务机构调整,“十三五”前期银行净息差将持续收窄,后期有望趋稳,“十三五”规划期末银行净息差有可能从目前的2.5%左右下降到1.8%左右。规划期的五年将是利率市场化对息差收窄产生真正压力的时期。受客户需求变化和银行自身深化改革、转型创新的推动,未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将是亮点,“十三五”期间中间业务收入有望实现年均15%-20%左右的较高增速。前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不良资产仍将扩大,随着我国经济逐渐企稳向好,资产质量压力也会趋于缓解,因此信用成本率将先升后降,预计平均在1%-1.3%,总体高于“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将不断加强成本支出管理,但成本支出有一定的刚性,成本收入比将稳中略升。

  综合来看,“十三五”时期,尽管面临不小的挑战,但在加快推进改革和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推动下,我国银行业尽管在规划初期将经历盈利增速放缓、个别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规划中后期则可能逐渐向好,改革转型对盈利的推动开始显现。总体来看,未来五年银行业有望保持平稳、安全、健康发展,年均净利润增速将保持在5%左右的中等水平。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