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8日 15:14 中国金融杂志 

新浪金融曝光台理财遇飞单,存款变保单,理赔遭遇霸王条款,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金融机构申请入驻,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

  王春英

  编者按: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逐步提升,包括本外币在内的跨境资金流动频度加快,规模也持续攀升,对跨境资金的监测与管理成为识别潜在金融风险和防范风险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专业化监测、管理工具的健全与完善成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本刊特别策划专题,约请业内人士和专家分别对国内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体系、类托宾税管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人民币跨境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工具进行梳理。

  近年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持续攀升,波动性也进一步加大,相关的监测分析也在逐步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外汇管理部门积极践行的“五个转变”,其中之一就是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同时,在转变中逐步加强的事后管理和主体管理也需要以监测分析为基础。目前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具有本国特色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体系,从夯实数据基础、完善监测机制、支持风险防控三个方面不断加强,在把握跨境资金流动形势、防范跨境资金冲击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是基础

  主要数据:涵盖涉外交易相关的三大环节

  目前我国的跨境资金流动统计数据已比较全面。一是国际收支数据(涉外交易环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的统一标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一段时期内我国发生的对外贸易投资等所有交易,以及某一时期末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余额。二是跨境收支数据(或涉外收付款数据,资金跨境环节),通过境内银行采集企业、个人等在银行办理的所有本外币跨境资金收入和支付的逐笔信息,反映非银行部门的跨境资金流动情况。三是银行结售汇数据(本外币兑换环节),通过境内银行统计银行为自身或客户办理的外汇买卖情况,反映境内外汇供求总体状况。以上数据都可以区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不同交易性质,有的还可以按照机构或个人、企业类型、行业、交易国别、币种等进行分类监测。

  此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中还包括一些专项统计监测,如直接投资、外债、银行外汇头寸、个人结售汇等登记或管理信息,以及贸易信贷等调查数据,重点关注于跨境资本流动的某一方面。

  采集体系:直接申报和间接申报为主,辅以抽样调查

  申报、调查等是外汇局采集跨境资金流动相关数据的主要方式。直接申报是指由机构直接向外汇局报告其自身国际收支相关业务的申报方式。目前最主要的直接申报就是金融机构进行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和交易的统计申报。间接申报是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申报的是代客业务,不是银行自身业务,银行起到协助申报的作用。例如,非银行部门的跨境收入支出就是采用间接申报方式采集的。第三种是调查,对于采集数据成本较高的统计业务,我们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这也是国际上较普遍的做法。即采集部分样本的信息,通过统计学方法推算整体目标。目前,采用调查方式获取数据的主要是贸易信贷调查制度。该制度通过调查小部分代表性较强的外贸企业,而最终得到全国的贸易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信息。同时,对于结售汇等业务统计仍沿用传统由银行报送汇总报表的方式。

  近年来,外汇局在统一数据采集方面取得较大成效。除国际收支统计外,还将结售汇统计、外债统计、担保登记、直接投资备案、QFII/QDII等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的采集也融入统一数据采集大框架下。国际收支统计偏重于采集涉外交易的交易性质,而不追究交易的合规性;各项外汇业务管理则偏重于监测市场主体是否按照相关流程和要求办理外汇业务。外汇局在采集数据时,充分考虑了整合问题,力争将所有信息一并采集,同一交易只采集一次,监管和统计对数据的不同需求反映在逐项信息要素上。

  质量控制:完善国际收支数据核查机制

  数据核查是保障国际收支数据质量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修订并颁布,同时为配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在中国的实施,国家外汇局相继出台了多个统计制度。在此背景下,为满足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向新阶段转化的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核查工作,根据现有各项制度的要求、系统环境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外汇局对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核查制度》进行了完善,新制度将于2016年起实施。

  今后的数据质量核查还会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一是体现核查制度的全面性,新增对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申报和贸易信贷调查数据的核查要求。二是明确国际收支统计核查工作的定位,体现与合规性的差异,即国际收支统计核查旨在根据已掌握信息和可获得资料核实数据表面正确性,不强调追踪跨境资金背后最真实的用途和来源。三是强调核查流程及标准,体现原则性。四是简化大额核查流程,增强时效性。五是重点调整对现场核查的相关要求,充分重视现场核查。总之,数据核查工作将更准确地反映现行国际收支申报统计及其配套系统的有关情况,进一步明确申报数据的核查标准和操作流程,规范国际收支统计的依法开展,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整合:建设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系统

  监测分析系统是推进系统和数据整合的重要探索。在建设思路上与传统的信息系统有很大不同。一是采用了数据仓库技术,建立数据标准,从数据层面整合了外汇局现有内部监管数据资源,可满足不同用户根据自身需要提取所需信息。二是以服务为导向,构建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分析框架。三是从发展的视角搭建以主体监管为核心的监测分析体系,同时能支撑各类监测分析业务应用。

  综合与共享是监测分析系统的主要特点。具体来看,一是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有效监测和分析提供综合性平台。基于外汇局现有的业务系统,将已有数据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为加强监测分析、完善事后监管、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服务。二是为全面整合和数据共享提供了空间。监测分析系统的建设打破了各个系统之间的壁垒,为外汇局内部跨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利用建立了有效的渠道。三是为主体监管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充分的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按照主体监管的思路和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和构建,以主体为出发点,实现了对企业、银行等主体外汇业务活动的全面把握。四是为适应外汇管理工作重点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系统为业务人员开展分析工作搭建了信息服务的平台,适应性、开放性水平大大提高,能快速响应和适应外汇管理监测重点的变化。

  方法机制是保障

  监测重点:从关注流入转为双向监测

  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因素,评估国际收支运行环境的较大变化。近年来,全球经济总体呈现不平衡的缓慢复苏,同时,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持续存在,仍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时期。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监测分析重点也应及时作出调整。2011年以前,我国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下同)持续了十几年的“双顺差”,其中,经常账户顺差在2005年突破千亿美元,随后快速攀升,在2008年达到4206亿美元的历史高点,近些年回落至每年2000亿美元左右;跨境资本持续净流入,部分年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甚至超过经常账户,成为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储备也经历了快速积累期。但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在多年来首次出现年度逆差,2013年虽然重回顺差,但自2014年第二季度起,资本和金融账户持续逆差,“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格局逐步形成,2014年下半年以来外汇储备余额转为总体下降。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和国际收支形势的较大变化,我国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重点从以前的流入方向转为双向监测,根据形势变化在不同时期分别侧重流出或流入的监测。

  分析框架:解读数据变化背后的推动因素

  针对每一环节的跨境资金流动相关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将全口径的跨境资金流动区分为“相对稳定”和“波动较大”两类性质的资金。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项目相关的国际收支交易稳定性较高,是我国外汇储备长期积累的基础,也是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稳定的主要支撑因素。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波动较大,近年来在跨境资金流入较多时起到了助推作用,在跨境资金流出时又表现为主要渠道。此外,针对两类跨境资金流动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分析,研究货物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的各自特点,区分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不同变化。当然,在跨境收支和银行结售汇数据分析时,也可以关注不同交易项目和渠道,甚至是按照交易主体、企业类型、国别等进行多维度分析。

  梳理跨境资金不同环节数据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深层含义。例如,企业等境内主体结汇与跨境外汇收入之比(结汇率)可以衡量其结汇意愿,也就是将跨境外汇收入兑换为人民币的意愿;企业等境内主体售汇与跨境外汇支付之比(售汇率)用于衡量其购汇意愿,即跨境外汇支付时直接从银行买入外汇的比例,而不是利用自有外汇存款或借用外汇贷款。因此,结售汇差额与跨境外汇收支差额的差异又可以反映外汇存款、贷款等变化情况。上述分析框架可以部分解释我国外汇储备的上升与下降,一方面反映了外汇资金在央行[微博]储备与企业、个人外汇存款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借用和偿还外汇贷款对储备的影响。此外,汇率折算等非交易因素、企业和个人跨境外汇收支也是影响储备变化的因素。

  预警研究:完善国际收支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频繁发生,对危机发生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这些危机几乎都是在某一时点突然爆发,危机国来不及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处于一种措手不及的状态。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是预防和对付危机的关键。从实践情况看,预测危机的难度很大,但也可以通过评估相关指标变化,查找可能存在的脆弱性因素。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就开始着手研究防范国际收支危机的早期预警模型,形成了一套包含数据管理、监测预警、电子化处理和展示等多项功能的国际收支风险预警系统,重点关注资本集中流出风险。随着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矛盾从外汇短缺向大额顺差的转变,大量资金净流入给宏观调控、人民币汇率、储备经营等带来了诸多压力。为此,2009年开始研究完善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主要目标是双向监测国际收支逆差式和顺差式失衡风险,衡量跨境资金流出和流入的当前压力及未来趋势。2010年初步建立了相关的指标体系,2013年以来又开始进一步完善和更新监测预警指标,并开发相关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

  防范风险是底线

  主体管理:前提是主体监测与分析

  主体管理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监测到监管的过程。外汇管理相关部门通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系统采集跨境资金流动数据,正是为了实现对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大数据”式监测与分析,为后续推进主体管理打下基础。对于交易背景可疑,同时具有强顺周期性的主体,可以进行重点监测,为下一步开展现场检查提供线索。例如,根据跨境资金流动和大额结售汇情况,近期对某些大型涉外企业的跨境收付、结售汇等行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通过监测大额结售汇的企业排名情况,发现某些企业的频繁大额结售汇现象;然后深入挖掘,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可获得的公开信息,查找该企业的集团总公司情况;再根据集团总公司的所有成员企业,掌握集团内所有企业的跨境收支和结售汇信息;在此基础上,展开大数据分析,将集团作为整体,监测分析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跨境收支、结售汇行为,以及与汇率变动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从而判断该集团公司的市场敏感度、财务运作中的套利行为特征等。

  审慎管理:主要依据是监测分析的结论

  审慎管理需要有的放矢,监测分析能够在政策实施渠道、影响程度评估和跟踪监测等方面提供信息与建议,近年来在应对外汇资金较大波动时得到较好的实践。

  2010年底至2011年初,银行对客户远期签约净结汇快速增长。为对冲自身外汇风险敞口,银行在即期市场提前卖出外汇头寸(造成收付实现制头寸下降),增加外汇供给压力。为此,外汇管理部门对银行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的头寸余额实行下限管理,限制银行远期结售汇敞口通过即期市场平盘,促使银行及时调整远期结售汇报价,并由此对客户远期结售汇规模形成约束,应对跨境资金异常的流入。政策出台后,银行对客未到期远期差额不再上升,缓解了外汇流入压力,同时由于银行增持了外汇头寸,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提升。

  2012年底至2013年初,我国企业和个人等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顺差从低位大幅回升,2013年第一季度顺差达1693亿美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利用银行的国内外汇贷款替代购汇。为此,外汇管理部门调整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理,将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与外汇存、贷款规模挂钩。政策出台后,银行一方面增持结售汇综合头寸,另一方面控制并压缩国内外汇贷款规模,国内外汇贷存比得到了控制,外汇流入压力也明显缓解。在监测到外汇供求形势发生变化后,上述临时性措施均及时取消。

  此外,近期银行缴纳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也是在分析其客户远期售汇超常增长后采取的宏观审慎措施,有效抑制了外汇市场的非理性和投机行为。

  预期管理:在分析解读中发挥引导作用

  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变化越快、受关注度越高,数据解读就越需要及时跟上。目前,外汇局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和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的常规和定期解读主要包括两个分析报告和一个数据发布会制度,即半年度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每年的《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和每季度的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包含了对我国国际收支、跨境收支和结售汇三套主要监测数据变化的分析与判断。此外,根据形势变化和社会关注度,还会不定期以答记者问等方式及时回应热点问题。

  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体系

  进一步优化统计制度和数据系统,满足监测分析需求。修订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研究扩大数据报送主体,完善申报内容,升级和调整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完善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要求和流程,以适应银行外汇业务创新。进一步研究完善直接与间接申报核查规则,加大对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核查力度,强调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核查并重;研究专项统计的新方法,实施新版贸易信贷调查制度,研究完善国际运输项目的调查或估算方法,研究保险业务和间接衡量的金融中介服务统计测算方法等。

  不断提高监测分析机制的适应力,为把握和应对跨境资本流动新局面提供重要依据。适应世界经济长期低速复苏、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国内重大改革落实等带来的新影响,梳理和剖析在这一环境下的跨境资本流动新变化和新规律;进一步完善数据整合平台,优化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继续加强部门合作,加强监管部门与科研机构、市场机构的交流等,最终为政策调控和风险防范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

  继续提高数据和信息透明度,加大面向公众的跨境资金流动形势解读力度。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等国际标准的要求编制和公布更多的国际收支统计产品。试编月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研究分国别、分币种报表的编制。继续通过《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季度数据发布会、不定期答记者问等方式介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实际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 纪 崴)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