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8日 10:53 中国金融杂志 

票选中国好银行: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6(第四届)银行业发展论坛”拟定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第四届银行综合评选”正火热进行中。欢迎参与投票!

  如何实现绿色脱贫

  本刊记者纪崴

  主持人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长期以来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全民富裕目标的短板,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是这些地区政府和老百姓奋斗的目标。如果说以前脱贫大多是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那么当下的扶贫更加强调绿色,寻求守住青山绿水和实现经济发展之间有效结合的最佳方案。这其中,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选取环保的产业和龙头企业提供精准支持,带动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从而帮助他们建设和谐稳定的绿色家园。本刊记者跟随调研组深入贵州省印江县,就当地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生态扶贫的情况进行考察,并采访中国人民银行[微博]贵阳中心支行副行长郝曙光、中国人民银行[微博]铜仁市中心支行行长任向阳、中国人民银行[微博]金融研究所祝红梅处长、印江县县委书记田艳,共同探讨如何借力金融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初到印江县,满眼都是绿水青山。印江县95%都为山地,可耕种土地极为分散,规模化农业生产在这里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过着苦日子,当地政府也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大伤脑筋。因为交通不便和经济发展落后,之前花大力气搭建平台引进的工业企业并不能真正落地并开花结果。在“守底线、创新路、奔小康”的新思路引导下,印江县尝试将脱贫和生态发展结合,走出了一条依托山地优势特色产业绿色脱贫的道路,正在进行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改变。

  记者:当下印江县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了哪些绿色产业?

  田艳:印江县结合当地的山地特色,发展了茶业、精品水果、食用菌和畜牧业等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产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茶产业,另一个是食用菌产业。

  其实,因为印江县森林覆盖率高、污染少,印江县很久以前就产茶,而且质量都比较好。但之前没有自己的品牌,多是为很多名茶提供原料。随着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成,我县茶叶逐渐打开知名度,注册了“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绿茶”“梵净山茶”等一批中国著名和驰名商标,产业规模也逐步壮大。截至2016年6月,已经建成高标准茶园37万亩,获有机认证茶园5000亩,无公害认证茶园16.4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5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茶青交易市场17个。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种茶的农户有6.8万多户,茶叶总产量9176吨,产值达到9.8亿元。

  与茶产业相比,食用菌产业算是新开发的绿色产业,真正做到了“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民争食”的劳动密集型生态循环。食用菌产业利用木材丫枝和下脚料等废料制成的木屑,和其他原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制成菌棒,减少了对木材的依赖,并且实现了废旧菌棒的循环再利用成肥。印江县以木黄镇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拓展辐射合水、紫薇、朗溪、板溪、新寨、杨柳、洋溪等乡镇,建成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16个,注册“梵净蘑菇”商标,以香菇、黑木耳、茶树菇、金针菇、平菇为主导品种,猴头菇、蟹味菇为特色品种,累计发展食用菌1.5亿棒以上。食用菌产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菌棒集中生产、田间分散管理、产品集中销售,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帮助6000户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实现了“既有香菇飘香、又有青山绿水”模式下的健康发展。

  记者:印江县交通不便,产业形成规模后,产品销路如何开拓是个大问题。如何解决?

  田艳:我们在探索“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的渠道。印江县建立了电子商务产业园,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立体服务网络。搭建集电商运营、产品展示、企业孵化、冷链物流、众创众享、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基础要素平台,产业园内建立电商16家、物流公司25家,建立3条淘宝物流专线、3条邮政快递专线,延伸中通等快递到乡至村,快递全县村级的覆盖率在80%以上,打通了网货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先一公里”。引进阿里巴巴[微博]、苏宁、邮政电商等龙头企业入驻产业园,阿里巴巴县级农村淘宝运行中心在印江开业,苏宁易购[微博]的“中华特色之印江馆”也全面上线。目前全县有16家企业入驻、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店的有52家,电商从业人员6000多人,开设电商服务站180多个。2016年以来,电商服务站实现下行代购1300多万元,为农户节约支出300多万元,实现上行销售800多万元,为农户增收200多万元。同时,引导传统企业结合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开通企业网店,改变过去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局面。实践中,电商平台的开拓还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从而更快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户脱贫。

  印江县总人口45万人,截至2016年初,已建档的贫困人口为59272人,占比为14.69%。2016年计划脱贫61个村,涉及贫困人口2万多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精准扶贫是印江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融扶贫工作,首先要界定“帮扶谁”的问题,然后才是“谁帮扶”“怎么扶”。需要明确的是,因疾病、残疾、智力障碍、灾祸导致的贫困不在金融扶贫的范围之内,这些应被划入财政资金支持的范畴。只有那些“有生产能力且有生产意愿”的贫困人口,才是金融扶贫的对象。按照“渠道不乱,相互整合、各尽其责”的原则,印江县对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扶贫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整合,使信贷资金与相关扶持资金由“背对背”走向“手牵手”,采取“绿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方式,通过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向贫困农户提供多样化创新型的金融服务。

  记者:金融机构为印江县扶贫开发提供了哪些资金支持?

  任向阳:截至2016年6月末,印江县共有金融机构12家,其中6家商业银行,6家保险公司,另有6家小贷公司。在政府主导下、人民银行推动下,印江县形成了以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为龙头、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军、其他金融机构合力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局面,通过发放交通、水利、城镇化、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企业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等促进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从而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或直接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实现脱贫。截至2016年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8.24亿元,同比增长28.04%,贷款余额69.58亿元,同比增长15.75%。其中,农业发展银行发放城镇化、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6.6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贷款9.8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发放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3亿元,累计发放1.7亿元;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精准支持农户发展脱贫,贷款余额为17.2亿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7亿元,办理信用贷款证82376个,占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的56.4%,惠及农户27484户,其中贫困户13125户;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贷款余额30.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9.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6.6亿元,企业贷款5.9亿元。

  记者:为贯彻和落实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和要求,金融机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任向阳:人民银行印江县支行积极引导印江县当地金融机构坚持“服务阵地、经营方向、业务种类、优惠政策贴近贫困人口”的原则,支持和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扶贫开发,当地金融机构也积极响应,不断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方式,力争实现精准扶贫。

  按照《印江县信贷支持精准扶贫实施办法》,金融机构与扶贫办、各乡镇协作配合,建立贫困户信贷档案1.8万份,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并在此基础上细分“六型”贫困户,即“农业场主型、产业工人型、商业贸易型、合作发展型、外出务工型、政策扶持型”,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进行贫困户扶贫授信,实现授信率全覆盖。近年来累计发放贫困户贷款6501户,余额3.22亿元。2015年县财政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金和贷款贴息各190.62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除了基础性工作之外,各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创新信贷产品支持农户发展生产。印江县农信社依托信用创建创新推出了“邛江情”“致富通”针对农户的信贷品种。“邛江情”贷款主要用于贫困户救灾、助学、就医和其他应急“绿色通道”贷款,一般不需要提供抵押担保,额度在2万元左右。“致富通”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额度一般在5万元,最高30万元,在扶贫产业实施区域内,畜牧、茶叶、食用菌和乡村旅游贷款可以获得部分或者全额的贴息。其他商业银行也结合印江县实际,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开发贷款品种,如工商银行的“贵园信贷通”“贵工贷”等。

  为做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印江县政府创新操作平台,建立了三个层级四个平台的贷款管理、担保和公示的“四台一会”模式:印江县兴鑫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一级融资管理平台,印江县惠民担保有限公司作为二级融资担保平台,县茶叶局、畜牧局、食用菌产业办公室作为二级融资管理平台,各乡镇和村按照产业成立贷款信用协会为三级公示平台,有效保障了国开行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农户能致富。自2012年来,支持印江县共新建茶园基地5万余亩,发展食用菌3000亩(万棒),新建菌棚80万平方米,养殖绿壳蛋鸡80万羽,共带动21850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对于贫困户的金融支持,不仅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还需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后者是防止返贫的必要手段。扶贫先扶智,金融扶贫更主要的是激发贫困户的创业意识、信用意识,提高他们的金融知识水平,让他们想发展,敢于借钱发展、有条件去发展。各金融机构定期组织活动,将金融知识送进村、送进社区、送进校园;农信社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累计开办750场次金融夜校,培训8.2万人;积极创建农村信用县,让贫困户建立信用意识,认识到银行贷款不是财政补助,应该履行偿还本息的义务;大力开展“助农取款点村村通”工作,建成323个助农服务点,让贫困户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存取款的便利服务。当地农户逐渐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培养贫困户借助金融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意识,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户的融资可获得性问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大政治任务,但此役存在着诸多困难。作为企业法人的金融机构需要在扶贫工作中寻求资金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贫困地区政府要在扶贫的精准性和绿色可持续性上找到突破点,尽可能实现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功效。然而,经济贫困也意味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薄弱,企业发展、农户脱贫依然面临着诸多屏障,找准精准扶贫的载体和桥梁,补上这块短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记者:从贵州的实践看,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郝曙光:近年来,国家在金融扶贫领域采取的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州省扶贫贷款中企业、贫困户融资贵的问题。但由于一些配套机制的不完善,金融机构扶贫资金的安全性还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从而使得融资难问题依旧成为脱贫的最大阻碍。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抛开自身的原因,还会受到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比如单纯依靠农业产业发展借新还旧,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不但不能偿还旧的贷款,可能还需要增加贷款用以生产自救。因此,贷款资金的安全性问题是扶贫工作中的最主要问题,这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印江县,按照相关文件和规定,由县级扶贫资金和县财政资金各出资75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但由于印江县财力有限,前期实际到位资金只有500万元,面对庞大的扶贫贷款,杯水车薪。显然,这种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化解贷款风险的办法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此外,贫困户本身自有资金和生产生活资料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企业的很多生产资料都无法纳入抵押品范畴;印江县农业保险的品种单一,针对印江茶叶、绿色果蔬等特色农业产品的保险产品非常匮乏,无法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这些因素结合起来,集中表现为作为企业法人的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企业及贫困户的需求。

  记者:金融机构反映的扶贫难点在哪里?

  郝曙光:虽然在印江县有12家金融机构,但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针对贫困户的贷款品种较少,更多的是从基础设施角度提供贷款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基本上是吸收存款,较少发放贷款,因此,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基本上是当地农村信用社在承担。根据农信社反映,主要难点在于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的不对称。一方面是金额上的不对称。贫困户发展生产也好,改善生活条件也好,都需要资金支持;由于印江县的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建设备和厂房。相对于旺盛的资金需求,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是有限的,一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贫困户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期限上的不对称。企业需求最多的是中长期贷款,期限一般在3~5年;用于支持经济果木林发展的贷款,也需要3~5年才能见效。这与农信社的存款和再贷款等资金来源的期限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问题。

  记者:针对金融机构反映的资金供需不对称的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祝红梅:资金供需金额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客观看待。首先,面对企业和贫困户的贷款需求,银行需要评估需求的合理性、资金的安全性等。这是金融扶贫实现可持续的必要前提,也可以降低企业和农户过度负债的风险。其次,对于扶贫金融业务,在坚持风险底线的同时,需要对资产质量、经营绩效等实行有别于一般业务的监管和考核指标,这在我国的监管和货币政策实践中已有所体现,需要金融机构具体落实。最后,金融扶贫内涵丰富,不宜过度追求融资满意度,更不能把融资满意度的高低作为衡量金融扶贫效果的唯一指标。

  关于资金期限不匹配问题,人民银行在出台政策的时候已有考虑。

  2016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扶贫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合理延长扶贫再贷款使用期限,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脱贫攻坚提供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的资金来源。按照规定,扶贫再贷款累计展期次数最多达到4次,实际使用期限最长达到5年,这基本上能够解决金融机构的资金期限错配问题。

  记者: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祝红梅:扶贫金融风险高、成本高、普惠性的特点决定了风险分担机制的重要性。2015年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建立全国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这表明从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农村扶贫不能仅依靠财政拨款、也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需要多方共同建立分担机制。从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这种分担机制有几种模式:有些财政实力强的地方政府单独设立,有些是政府和企业合作设立,有些是政府和银行、保险机构共同设立,还有一些是政府、能人大户和普通农户共同出资设立。就印江县财政实力弱的情况,可考虑由多个主体共同构建担保基金,以免陷入“财政没有钱无法设立基金、金融机构没有保障基金就不发放扶贫贷款”的死结。

  农业保险也是一种重要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广西田东为例,当地政府将创新保险产品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办了芒果、甘蔗、香蕉、竹子、水稻等十多个特色农业险种,取得了较好效果。印江县可以参考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尝试开发适合茶叶、畜牧、食用菌等产业的保险产品,合理确定保费率,减少因灾致贫和返贫现象,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和开办涉农保险的积极性,降低扶贫信贷的风险。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应该意识到,不是只有资金上的补偿才可以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更应该从改善金融环境下手,构建适合金融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扶贫的基础设施体系。例如今年开展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就有一个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过程,如两权首先要解决登记的问题,因为抵押物先要确权颁证才能进行抵押;后期一旦贷款无法按期偿还,还会涉及抵押物的处置变现问题,需要政府做好抵押、评估、交易机制的设计、处置平台的建设等工作,这些是金融产品实现成功创新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些配套机制,即使纳入试点,金融机构也没法开展相关业务。地方政府在金融扶贫配套机制建设中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这方面印江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是信用县,基础还是不错的,应该继续在信息收集共享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

  后记:脱贫工作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当前,脱贫攻坚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面临着巨额的资金投入,据测算,为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未来五年融资需求将达到4万多亿元。各地都在进行着金融扶贫开发的种种试验,无论地方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都在为早日脱贫不懈努力。这篇采访记录印江县绿色扶贫的情况和问题,也提供了其他地区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金融扶贫工作者提供点滴参考。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