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债置换对不良贷款已“人为压缩”之下,我国不良贷款仍表现出“双升”态势,这已为金融系统安全敲响警钟。
在近日举办的一个论坛上,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管会主席于学军表示,“中国银行业已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革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他分析称,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日渐增大。
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现状的认识,于学军是极具忧患意识的。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几乎是连连攀升,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达2.15%,不良贷款余额则更是已经超过2万亿元。
横向对比来看,国际上公认的不良贷款率警戒线是10%、正常水平在5%以下,而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当前才2.15%,貌似并不严重。但是,一者,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的势头值得警惕。短短两年半时间,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逾40%、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幅度近70%,照此速度,不出五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将超过5%;二者,我国贷款是按五级风险划分的,分别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类归为“不良贷款”),其中处于“正常”和“不良”之间的关注类贷款率已经高达4.69%,关注类贷款率超高的比例,必将持续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造成压力。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我们关注,考虑到最近一年半我国地方债发行规模高达7.3万亿元,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置换地方政府的银行贷款和利息,这客观上已经大幅降低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若非如此,那么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或许已经达到5%以上的非正常水平,不良贷款余额或许更是已经高达5万亿元以上。
在地方债置换对不良贷款本已“人为压缩”之下,我国不良贷款仍然表现出的持续“双升”态势,已经对我们敲响了金融系统安全的警钟,并且极有必要围绕风控这一核心进行深刻反思,而不能把银行不良率上升完全归罪于“经济下行”。
不可否认,持续的经济下行确实导致了实体经济偿债能力的下降,这客观上加速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持续双升。但是,从金融风控的角度看,经济下行充其量仅是银行不良率上升的必要条件、而非核心根源,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永远存在周期性,而好的金融风控原则,本身就应该具备逆周期性,以平抑经济增长周期所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
其实,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持续双升,关键是与我国银行业习惯的体制性软约束有关。国资背景的商业银行普遍认为,贷款给大企业风险小、贷款给国有企业更是不用去承担最终风险。可以说,这一体制性软约束,直接导致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持续“双升”,且难以找到根本性的抑制之道。
就当下而言,欲从根本上扭转不良贷款持续“双升”的势头,除了监管部门有必要持续强化商业银行的风控意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进一步放宽我们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使非国有资本、尤其是民资更大规模地介入到我国银行业,如此,不仅可以倒逼传统银行业的创新加速,更可逐渐打破国资背景商业银行信贷的体制性软约束。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邹枫 SF168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