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4日09:25 和讯网

  法治周末

  原题:169张罚单背后的银行票据江湖

  曝光中介参与票据违法的主流模式

  今年曝光的3起票据大案涉案金额近60亿元,一个三四线城市银监部门处罚的票据违法案涉案金额动辄上千万,多则过亿元

  票据市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这一市场的水为何那么深

  即便有风险,仍有那么多银行“前赴后继”地做着违法之事,且违法行为已长期存在。这背后,除了银行的利益驱动外,还有什么因素

  法治周末记者 肖莎

  “票据市场前两年太火,也太乱,不少银行都在违法操作。”在一家国有银行做票据业务多年的李文(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李文的话并非空穴来风。

  3月30日刚刚登陆港交所的天津银行,上市还不到10天,就发布公告称,该行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7.86亿元人民币的风险事件。

  这已是今年披露的第三起票据大案。

  此前发生的中国农业银行39.15亿元票据案以及中信银行9.69亿元票据案都尚未结案。

  这3起案件的涉案金额加起来近60亿元。

  而这仅仅是票据市场问题的冰山一角。

  票据市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这一市场的水为何那么深?

  2015年开出169张票据罚单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统计银监会官方网站的公开资料发现,2016年3月下旬,银监会在全国的36个派出机构公布了各自于2015年开出的罚单,其中有22个派出机构针对银行的票据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共开出票据罚单169张。

  这其中,浙江省开出的票据罚单最多,浙江省及省内各个市的银监局共计开出罚单46张;江西省次之,为24张;福建省开出19张;湖北省开出17张;河南省开出14张。除此之外,银监会在广东、黑龙江、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广西、重庆、四川、青海、宁夏、新疆、湖南等地的派出机构也均开有票据罚单。

  在这169张罚单中,被处罚对象几乎囊括了各大银行的支行。

  法治周末记者统计发现,工行相关支行的罚单有13张,位居第一;招行的票据罚单量排行第二,有10张;此外,交行有9张,农行有8张,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各有7张,广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各有6张,建行有4张,其他如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很多城商行都有相关罚单。

  票据相关案件的涉案数额之大、违法银行之多、地域之广,可见一斑。

  此外,法治周末记者梳理了银监部门开出的这169张罚单后发现,各家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或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二是用贷款资金作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其中以第一种情况居多。

  “根据我的经验,这两种情况是较为普遍的,像农行、中信银行和天津银行的票据案相对少见。”李文表示。

  中介参与票据违法的主流模式

  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贷款通则规定,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之前很多银行都在违法操作,不少业务并无真实贸易背景,相关贸易合同是假的,增值税发票是买的。今年以来查得严,银行胆子没那么大了。”李文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一位城商行票据相关人士柳南(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商业票据是作为一种信用支付工具出现的,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多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多是由信用较好的大公司开具。

  “票据是可以流转、贴现的。比如A公司通过B公司购买了一批货物,向B公司开具了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当B公司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可以将汇票支付

  给下家C公司。如果汇票还没有到期,但是持票人又需要资金,持票人可以到银行进行贴现,贴现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贴现利息。”柳南说。

  在票据市场浸淫多年,柳南的经验是,票据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很多都出现在贴现环节,因为在出票环节,银行一般会比较谨慎审查资料,但是贴现环节的事情就不可控了,那时票据可能已经倒了好几手,甚至是通过了票据中介的手,那么相关资料真实性的核查就比较困难。

  至于银行在办理贴现业务时,需要审查哪些资料?柳南说,贴现的时候,银行要查票据的真实性,查看背书的连续性、贴现申请人与直接前手的贸易背景证明等资料。

  柳南透露,具体到各地银监局查出的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的情况,一般是有票据中介参与的,且票据中介从事相关业务已经形成了产业链,这在业内也是“公开的秘密”。

  “一个票据中介可能掌握有多个空壳公司,票据中介先利用空壳公司从市面上收票,收票时,持票方需要向票据中介支付利息,这也就意味着,持票人从

  票据中介处拿到的现金,低于票面金额;然后票据中介伪造空壳公司与卖票方的虚假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再以空壳公司的名义到银行办理贴现,贴现时银行也会

  向中介收取一定的利息。”柳南向记者详述了票据中介违法违规操作的具体过程,并表示通常情况下,票据中介收票的利率会高于去银行贴现支付给银行的利率,从

  中赚取差价,且这种直接参与票据买卖、赚取利差的模式是票据中介运作的主流模式。

  记者辗转联系到一家票据中介负责人,但他拒绝了采访,他对记者说:“我做的事情都是见不得光的,而且最近查得很严。”

  不过,柳南告诉记者,票据中介并不是谁都能做的,通常是那些既有银行关系,又有足够资金,又掌握着大量空壳公司的人在做。

  “票据变报纸”反映出的银行内控问题

  然而,不少票据违法案件以及此前被曝出的几个票据大案,即便是有票据中介兴风作浪,有时如果没有银行内部员工的配合,也无法完成。

  李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出票环节,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甚至主动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

  银率网分析师闫自杰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时,票据成为银行最喜欢为客户规划和使用的一个金融工具,因为这样并不占用银行的信贷额度,票据作为支付工具也就逐渐异变为融资工具。

  “相对而言,中小银行的胆子比较大。”李文说。

  具体到农行39.15亿元票据一案,据媒体报道,案件情况大致是:农行北京分行与某银行进行银行承兑汇票买入返售业务(银行A把票卖给银行B,

  同时A跟B约定,3个月后,以某种利率,A再把票给回购回来,对于B而言,这种业务为买入返售,对于A而言这种业务叫卖出回购),在约定的返售日期之前,

  票据应存放在农行北京分行的保险柜里,不得转出。但实际情况是,票据在返售日期之前,就被取出,并被拿到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贴现交易,而资金并未回到农行北京分行的账上。保险柜中的票据,则被换成了报纸。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农行票据案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问题。”票据法专家施天佑律师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道。

  李文也告诉记者,她从业多年,较少听说有这种提前把票据拿出去贴现的情况,应该是有内外勾结的,否则不可能完成。“银行承兑汇票的期限通常是6

  个月,在汇票到期之前,票据一般是放在银行金库的保险柜里,只有票据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而且正常情况下,银行需要定期查库的。”

  一家国有大行浙江省分行的一位曾有多年票据从业经验的刘总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票据买入返售有银行做背书而且风险较低,配备的人员力量很小,所以容易导致票据保管环节出现疏漏。

  “存兑纸质汇票是以1000万元作为最高单张票面金额的。在农行案件中,39亿元需要多少票?一定是银行内部保管出问题了。”前述刘总说。

  目前该案还在调查中,公安部门和农行方面都尚未对案件细节进行披露。

  《扬子晚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天津银行票据案公安机关已经立案侦查,相关工作人员也已经自首,其案情与农行票据案类似,都是买入返售业务出现的问题。

  至于中信银行票据案,媒体报道称,2015年5月至7月,有犯罪嫌疑人伙同中信银行工作人员,利用伪造的银行存款单等文件,以虚假的质押担保方式在银行办理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在获取银行承兑汇票后进行贴现。贴现出来的资金流入了股市。

  银行违法违规有利益驱动

  在陆续曝出的几个票据大案中,银行都是利益受损方,且从银行的角度而言,银行层面并不愿看到类似事件发生。

  但谈及“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承兑业务”和“用贷款资金作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两类问题,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认为,银行方面的主观因素更多。

  边晓瑜分析道,银行愿意违法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承兑业务的原因,是因为这样可以提升银行业绩规模、修饰银行财务状况;赚取手续费,增加银行收入。

  关于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承兑业务对银行收入的影响,柳南说,持票人到银行去贴现,银行要向持票人收取一定利息,如果刚做完贴现业务的银行

  需要更多资金,可以将票据拿到另外一家银行做转贴现,即从另外一家银行拿到现金,将票据转出,同时向另外一家银行支付相应利息,而且通常情况下转贴现的利

  息会比此前收取的利息要低,这样银行就能赚取差价。

  “银行做票据业务是能创造很多收益的,2014年商业票据的市场规模有几十万亿元,假设收益是1个百分点,银行系统能从中赚取的收入就很可观。”施天佑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道,银行做票据业务是有利益驱动的。

  资料显示,仅2014年前三季度,企业就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6.2万亿元。

  “地方分行的业绩压力很大,票据业务的收入又比较高,以前银行都愿意做,甚至愿意违规做。很多人都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可能查不到自己头上。”李文也表示。

  柳南告诉记者,有一些中小银行,为了获得收益,甚至都主动抢着去收票。

  李文说,前两年甚至出现过同一个客户,在同一天从不同银行做贴现业务,金额高达几亿元的情况。但这个公司根本不可能在一天之内需要这么多的资金。

  “这种票据业务在银监会的系统里都是可查的,一旦监管层对某笔大额交易或一个主体的多频次交易起了疑心,就会去查。”李文解释道。

  闫自杰表示,2015年,多家银行违规向借款人发放贷款资金用作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这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

  “举个简单的例子,A公司通过房产抵押从银行B拿到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银行B通过和A公司协商,A公司将其2000万元贷款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B,银行B给A公司开立2000万元额度或更高额度的银行承兑汇票。”闫自杰说,从这个例子看,银行完成的指标有——2000万元贷款、2000万元企业存款、若干中间业务收入,非常完美。

  但闫自杰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得到了好处,企业就要吃亏,因为企业A贷款是要用钱的,一堆票据在手,属于有钱但不能花,想用真金白银,就得拿到其他银行做贴现,贴现就等于是企业A作了二次贷款,这也是小企业贷款成本较高的一个原因。

  “现在管得严了,至少在我们银行,如果看出票据业务是明显的融资性的,没有真实贸易背景,就不做了。”李文说。

  相关处罚力度还不够

  票据业务的风险早已被监管层所关注。2016年初,银监会发布《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有些银行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或与票据中介联手,离行离柜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贴现,非法牟利。

  边晓瑜认为,办理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会导致银行业“虚假繁荣”,增加金融体系运行风险,而银行违规向借款人发放贷款资金用作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其实质上提升了资金杆杠,也会增加银行运营风险。

  施天佑亦向记者分析道,在银行承兑汇票的办理过程中,出票企业需要先向银行缴纳一部分保证金,如果出票企业在汇票到期日之前,将其余保证金足额补上,银行在到期日后向持票人付款即没有风险。一旦出票企业在汇票到期日之前无法把其余保证金足额补上,银行也需要在汇票到期日后无条件向持票人兑付。如果银行允许出票企业拿贷款资金充当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那就意味着出票企业自己无任何保证金而申请银行承兑汇票,一旦出票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汇票所有的风险都会转嫁到银行身上。

  然而,即便有风险,仍有那么多家银行“前赴后继”地做着违法之事,且违法行为已长期存在。这背后,除了银行的利益驱动外,还有什么因素?

  闫自杰认为,商业银行存款指标考核、中间业务收入指标考核、信贷额度分配等因素是驱动银行频繁出现票据违法行为的根本原因。

  记者查看银监局开出的票据罚单发现,各地银监局虽然对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但处罚金额大多在20万元左右至50万元之间。

  边晓瑜认为,20万元至50万元的处罚金额是对银行及银行员工的一种警示,但是这相对银行每年上亿元的营收规模而言,只是一笔很小的数目,当前的处罚力度对银行及银行员工威慑力并不高。

  法治周末记者也发现,各银行办理的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汇票金额都不是小数,动辄上千万元。中国银监会绍兴监管分局开出的〔2015〕16号罚单就显示,建设银行绍兴分行在2015年因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被罚,涉及金额高达2.472亿元。

  此外,柳南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农行票据大案还反映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纸质票据本身的风险问题。因为纸质票据作为实物载体必然涉及到保管环节,那就使得票据业务存在很大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有的票据中介甚至会利用银行对他的信任,一票多卖,通过跟银行内部员工的关系拿出一张真票以后,复制多张假票,去不同银行套现。”柳南说。

  在柳南看来,当银行业逐步推行电子票据之后,这些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我们在工作中也在向客户推荐使用电子票据,这样方便也更有效率,但是有些客户的心理是,只有拿到实物票据才放心,所以电子票据的推广得慢慢来。”李文说。

  此前也有央行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正考虑用更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